甘孜道孚:为非遗筑“家”,让千年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破圈”
航拍道孚县非遗工坊
盛夏七月,甘孜州道孚县新落成的非遗工坊正式启用,为散落民间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家”。在这里,濒临失传的技艺不仅找到了栖身之所,更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新生。一场面向未来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正在这座工坊里生动上演。
筑巢引凤——从“技艺孤岛”到共生“家园”
近日,崭新的道孚县非遗工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参加“格桑花开”实践活动的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踮脚围观唐卡绘制,小手轻触千年藏纸,开启了非遗文化的启蒙之旅。“叔叔,这里面画的是什么?”面对孩子们的提问,98年出生的年轻唐卡画师根确扎西耐心讲解。
参加“格桑花开"实践活动的孩子们认真聆听介绍
作为工坊里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根确扎西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室。“我们传承保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文化的根。”他告诉记者,通过严格申请,他和另外12位来自各全县片区的省、州、县三级非遗传承人汇聚于此,其中有夫妻也有父子,他们用指尖的温度和心中的热忱,在这个“新家”守护着百年乃至千年的文化脉络。
檀木手工艺术工作室传承人泽拉吉正在作画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他们承载着宝贵的知识和技艺,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道孚县总工会常务主席索朗多吉表示,道孚县投资2200万元建设这座非遗工坊,免费为传承人提供工作室,核心目标正是为他们搭建平台。“有效推动传承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艺术作品讲好非遗故事,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13个工作室,一份份荣誉见证了传承人在时光长河中的印记,一幅幅作品镌刻着文明基因的密码。工坊的建成,将曾经分散的“技艺孤岛”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共生共荣的传承者“家园”。
守正创新——古老技艺在创造中“新生”
面对现代冲击,身处“家园”的传承人积极求变,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在藏纸工坊,省级传承人降措与丈夫龙青是创新先锋。“过去在自家院子做藏纸,总担心手艺失传。”龙青坦言,传统藏纸市场萎缩、后继乏人曾使他们忧心忡忡。
省级传承人降措与丈夫龙青制作藏纸
藏纸笔记本
为破困境,夫妻俩潜心钻研:将传统的五道工序优化扩展至十四道,解决了传统藏纸硬脆、色单的局限,使其能裁剪打印、色彩纷呈,诸如红黄蓝绿;同时,开发出笔记本、伞面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增长20%。“入驻工坊后,道孚县还为我们修建了生产作坊,我们在这样好的环境中,既能坚守传统又能满足现代需求。”龙青兴奋地介绍,近期一笔十万元的订单即将带动30多名本地群众共同参与制作。源自公元7世纪的道孚藏纸——这颗“活化石”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中,已吸引200多名学徒,重焕生机。
创新同样点亮了唐卡艺术。在绢本唐卡绘制工作室,郎卡杰唐卡绘画传承人呷瓦登珠正在丝绢上专注作画。“手要稳、心要静,带着感情去做,作品才有魂。”拥有42年绘画经验的他,在北京8年汲取的国画工笔技法融入唐卡,独创了“绢本唐卡绘制”。“在绢上作画,既能刻画清晰笔痕,通过数十次正反染色,让色彩饱满立体。”这项创新虽耗时更长,但其独特艺术效果深受收藏者青睐,呷瓦登珠也因此荣膺2023年“道孚工匠”称号。
呷瓦登珠深知,“手艺是文化的载体”,为此主动开设培训班,吸引30多名青年和20多名小学生接触传统技艺。“让我特别感动的是,道孚县政府将为非遗传承人建造专属公寓,这份诚意让我能全身心扎根家乡传承文化。我也告知远方的学生:欢迎来炉霍!这里不仅有令人屏息的雪山草原,更有等待你们触摸的千年文化脉搏。”
薪火相传——守护“家底”培育“未来”
今年7月,甘孜州公布第九批州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单,道孚非遗“家底”愈加丰厚。新增的州级传承人、55岁的仁珠家族第三代画家土登巴绒便是代表。从小展露天分的他,精研唐卡与泥塑三十余载,培养了50余名接班人。家庭也成为传承的起点,10岁的女儿在艺术熏陶下,已能用素描创作唐卡,“有时候我觉得她比我还有想法。”土登巴绒欣慰地说。
“保护非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保护传承者!”索朗多吉说,工坊构建的“传帮带”生态,有效缓解了技艺断层危机,增强了传承人的归属感。年轻的根确扎西深受启发:“我身边很多年轻手艺人迫于生计搁置了技艺。我想将他们聚集起来,通过学习将技艺转化为市场价值,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行列。”这正是工坊作为“传承文化摇篮”的生动体现。
传承人阿太让兄为孩子们讲解黑土陶制作过程
传承的活力,在最童真的地方绽放。在黑土陶非遗传承人阿太让兄的工作室,参加实践活动的孩子们用稚嫩小手捏着泥坯。“捏泥巴真好玩,下次还能来吗?我想做个小罐子送给妈妈!”“我也想捏个小汽车!”“我想捏个黑乎乎的熊大!”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让阿太让兄露出慈父般的微笑。在志愿者轻柔的讲解和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古老的文化变得具体可感。
阿太让兄与孩子们开心交流
今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明确指出,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如今这项决策部署正在甘孜高原结出硕果。
已有千年历史的道孚“扎坝嘛呢经舞”2007年评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道孚县正以112名非遗传承人为核心,通过新增70余项非遗项目、100余处文保单位及10座小微博物馆的立体化保护网络,将政策要求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实践。而新落成的非遗工坊,恰是这一转化的最佳注脚——
参加“格桑花开”实践活动的孩子、志愿者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站在高处远眺非遗工坊,它恰如一座横跨古今的文化桥梁,一头连接着雪域高原千年的文化秘境,一头向世人展示着流转的匠心与文化的温度。在这里,古老的“家底”得以悉心守护,创新的“家宝”不断孕育,而传承的种子,已在下一代心中悄然埋下,静待花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