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三线记忆变网红打卡地 泸州老旧小区改造催生社区新消费

2025年07月31日 09:58

升级基础设施、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家属区,打造创意社区;引入红色物业并联合成立社会企业,确保小区改造成果延续……今年以来,泸州市聚焦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镇老旧小区宜居度和舒适感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市能级跃升与民生福祉提升双线并进。

以旧改“旧”

打造创意社区

走进纳溪区火炬小区,照片墙上的岁月印记、“孩童踢毽”“抓革命促生产”等怀旧墙绘、由旧职工食堂改造的“红立方”共享空间,无不诉说着这个老旧家属区的新生。

“火炬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原三线建设化工企业配套家属区,共42栋楼、1718户。曾因房屋破败、设施陈旧陷入发展困境。”纳溪区大渡口镇火炬社区党委书记陈霞说,本次改造从两个方面推进更新: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改造,比如老旧楼栋的加固、防漏,小区路面、管网的改造等,目前已完成85%,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是文创打造,着重还原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

改造中,小区保留了车间钢架锈迹、生产痕迹等工业元素,多维度还原年代历史风貌。如将原职工食堂改造为“红立方”共享空间,是集议事协调、换届选举、积分商铺等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将原火炬电影院局部改造为博物馆,陈列居民捐赠的老工件、旧照片327件。“记忆长廊”上的年代标语和墙绘,更添历史厚重感。此外,“车间故事会”“时光影展”等活动定期举办,让静态记忆转化为动态体验。专业机构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打造的专属火炬文创产品,既增强居民认同感,也为社区增加了营收。

“现在小区成了打卡地,不少游客专程来参观。”陈霞开心地说。“路面更平整了,环境更好了,老物件、老房子修整后供大家参观、玩耍,让大家住得更安心。”在小区居住了49年的居民冉龙银感慨不已。

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充分结合周边资源,围绕“康养、文旅、运动”三大核心,以老火炬三线工业建筑风貌底蕴为基础,打造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文艺表演、农事体验、非遗体验、体育运动、科普教育、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特色消费街区,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引入新业态

活化老社区

龙马潭区红星街道龙南社区地处“新旧交融”区域,0.4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老“三无”小区与中高端小区生活环境差距明显。社区造血功能不足、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多元主体参与活力不足、老旧小区治理难等问题凸显。

“2024年,社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将新苑、尚林、润通三个网格中的10个‘三无’院落、9个散居楼栋(共计96个单元、1540户)纳入改造范围。完善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功能,推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植入新理念、新模式,让老旧小区换新颜。”龙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住常说。

老旧小区改造,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除了硬件提升,运营上的软件升级也考验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社区引入红色物业并联合成立社会企业,采用‘市场+低偿+公益’模式,对改造小区实施连片物业管理,不断优化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不仅生活更舒适了,人心也更齐了。”李住常说。同时,社区依托项目资金盘活闲置资源,建成600平方米0-3岁普惠托育和1500平方米养老服务综合体,补齐社区服务功能短板。拆除违法建筑1300平方米、围墙120米,打通断头路2条,建成口袋公园3处、居民文化活动场所500平方米及儿童户外活动场所1200平方米,提升社区宜居性。探索社企+社工联动治理模式,分类施策,以一小区一方案、一小区一特色方式,在全市率先实施老旧小区连片物业管理,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同时,社区通过“社会资源解决一点+社企担一点+居民出一点”方式,解决老旧小区亮化、消防、绿化等问题。联动社商联盟让利居民,盘活闲置空地,开展超市、广告、停车等多项业务,壮大社企营收;将社企盈利的20%注入社区微基金,从而反哺社区治理。利用社区闲置生活垃圾库、空置房屋打造泸小麒服务站点和蜂巢公寓,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临时歇息场所和解决新就业群体进城居住难题,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

据了解,今年泸州市采取“排危治理先行、配套功能并进、长效机制达标”模式,定制化、菜单式改造老旧小区217个,加装既有住宅电梯220部,更新老旧住宅电梯146部,惠及居民8万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及更新改造等民生实事工作,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川居好房’,逐步构建有个性、有记忆、有故事的完整居住社区。”泸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中心旧改科副科长何戌说。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