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绿色发展,这个中试平台给产业装上“加速器”丨万千气象看四川·全省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亮点
“多亏了这个平台,我们的项目才实现产业化。”7月29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三季度集中采访小分队来到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融创中心),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邦胜辉)市场开发部经理于亚楠电话响个不停,其中不少是来洽谈合作。
今年2月,得益于融创中心的帮助,万邦胜辉年产50吨锂镁合金工程化示范生产线项目成果落地,未来将有更多“眉山造”锂镁合金产品从这里走向市场。
“锂镁合金是一种轻量化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可广泛应用于电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于亚楠说,他们花了近10年时间,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锂基合金负极材料。
俯瞰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想要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还需要进行中试催熟。
“如果到生产阶段还要进行大量设计变更,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于亚楠说,这需要中试平台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设备,帮助企业在接近实际生产条件的环境中验证和优化研究成果。“只有以小规模生产来预测和解决大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提高产品投产的成功率。”
万邦胜辉不是没有想过自建平台,但也面对资金投入大、专业性要求高等难题,这或许是不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此,眉山打造了新能源新材料融创中心,聚焦新能源材料、绿色化工、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开展小试中试验证、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服务。
融创中心的建立,也让不少企业受益。“转化中的很多问题,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务。”于亚楠说,这里配备了实验室、中试厂房等基础设施。同时,还组建了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委员会,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内展示的产品样品
除了提供平台和服务,眉山还出台化工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试验采取“备案制”,安评环评相关资料交由运营单位和政府部门备案,中试基地内项目可以打捆方式开展环评,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我们从科研到产业化仅用了5个月时间。”去年10月,于亚楠来到中心着手准备项目中试熟化,今年3月,项目实现了产业化。“放在以前,至少要花1年时间。”
不只是万邦胜辉,更多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眉山“开花结果”。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君说,自去年9月投用以来,该中心已经入驻了15个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完成转化。“未来,我们还将加大引进力度,力争更多绿色低碳产业化项目在当地实现转化。”
融创中心的发展,是四川发力绿色低碳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四川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四川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5%、11.0%;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