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专业化运营 三河村富民增收动能强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大凉山,牵挂彝族群众。从悬崖村,到三河村、火普村,习近平总书记与凉山的山山水水、干部群众有许多温暖的“交集”。
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带给千千万万普通彝族群众幸福的希望,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被点燃、干劲被激发。
七年时间过去,被牵挂的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穷得让人心疼”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俯瞰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
产业支撑力增强 村民增收不再只有“一条路”
三河村的发展样板里,有日益壮大的乡村产业。
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种植业除了常见的作物以外,有苦荞、冬桃、红梨、川牛膝等作物。而在养殖业方面,村子的7个西门塔尔牛合作社带动养殖1500余头西门塔尔牛,2个乌金猪合作社发展乌金猪2500余头,5户养殖大户引领半细毛羊养殖6800余头。仅去年,村里的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出栏了300多头肉牛,销售额达到了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10万元。
宽敞明亮的牛棚
他表示,养殖业一直是三河村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村民们世代为生的产业之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当地为了让更多有条件的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决定由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作为致富的领头人,培养和帮扶村里有一定基础的养殖户扩大规模,形成可复制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机制,之后再影响和带领周边群众,形成共同致富的共富模式。
三河村村民郑吃合早年在一家养猪场打工,在其过程中潜心学到了不少养殖方面的技能。他也留意到家乡的乌金猪品质出众,然而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于是他有了回到家乡,尝试搞乌金猪养殖创业的想法。
2017年,郑吃合回到了三河村,开起了一家小型的养猪场。如今的养猪场的规模慢慢扩大,还成立了合作社。他介绍道:“到现在为止,我们大概带动了100多户村民来养殖乌金猪。”如今,合作社主要采用免费给村民发放猪苗,等猪养大后再回收进行售卖的模式。“去年,我们养猪这一块的收入大约有300万元。”
就在去年,郑吃合接触到了电商平台。电商与农产品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他察觉到这是一条有前景的路子。郑吃合表示:“到现在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目前(电商)的销量还是可以的,销售额差不多在七八万元。”
“现在我们村里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稳定。”刘国富介绍道,“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大家都铆足了劲,想让日子过得更红火。”
农文旅融合态势凸显 村民靠山吃山家门口挣钱
随着产业支撑力的持续增强,三河村乡村面貌变化也在提速。平坦整齐的道路、明亮宽敞的民居、设施完善的村史馆和展销厅,全然没有了三河村旧址所呈现出的落后贫穷的模样。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每当提起自己的新居,脸上就映出幸福的笑容。他以前住的都是土房子,全家人都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环境脏乱落后。而如今的新家宽敞明亮,一座房子里有好几个房间,这是他以前无法想象的。“现在政策好得很了,日子越过越好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他笑着说。
热爱唱歌的吉好有果梦想能考上四川音乐学院
村民们在村子的广场中央跳舞
记者多次走进三河村采访,发现这些年,村子还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完善了酒店、民宿、餐馆等旅游配套设施,还打造了三河脱贫攻坚精神研学基地、民俗一条街、斗牛场、“村BA”篮球场等文旅业态,这个偏远的彝族村落,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三河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在即将到来的“彝族火把节”期间,村里将举办盛大的活动。乡亲们的民房被改造成为了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宿。
村子里售卖农产品的小集市
“村民将闲置房屋租给村里,每个月能收到1000元的租金。这些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住宿的地方,也让他们能更深入地体验彝族文化。”刘国富说。
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三河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加。“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小卖部生意也越来越好。”吉好也求笑着说,他在新家的小院旁开了一家小卖部,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现在这样的生活,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村子变了样。”
从贫困山村到乡村振兴的范例,三河村的蝶变只是一个开始。站在新的起点上,三河村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行,续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