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撬动夜经济消费潜能 泸州小龙虾“时间差”创造的溢价

2025年07月15日 09:23

当下,随着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蓬勃发展,泸州特色产品如何抓住营造新消费场景、产业链重塑等契机,重重突围激活消费密码?近年来,泸州市在小龙虾、特早茶、荔枝、龙眼等特色产业上频频发力,着力实现农产品从“土特产”到“消费品牌”的质变,让特色产业赋能消费场景打造。

“2018年至2025年期间,泸县小龙虾每年春节均成功销往‘北上广’及湖北等地,实现了‘清晨在泸,傍晚抵沪’的高效运输。”7月11日,泸县海牧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向记者介绍。

地处川南的泸县,全年无霜期长达300余天,气温较湖北等地约高5℃,春季回暖早。这一气候优势使泸县小龙虾相比湖北、湖南、江苏等主产区提前30天至60天上市。泸县利用此优势,提前将小龙虾推向全国市场,抢占春节前后市场空档期,此期间小龙虾每公斤平均售价比其他主产省份高出16元至30元。

泸县是四川省小龙虾生产大县,也是川南“早虾”主产区之一。该县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集中在喻寺镇、方洞镇、石桥镇、玄滩镇等地,面积达17万亩,去年小龙虾总产量1.38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早虾”产量占比达到50%,泸州本地市场消化了约30%的“早虾”。

从曾经的“高端消遣”变为如今的“大众日常”,从追求“产量扩张”转向注重“价格亲民”,从依赖“流量红利”到深耕“价值创造”,作为泸州“一早一晚”特色农产品之一的小龙虾,如何创新消费场景,成为撬动泸州夜间经济潜力的消费密码?

借势“出圈”

建议举办早中晚三次龙虾节

长期以来,小龙虾消费场景过度依赖餐饮夜市,易受经济波动或消费习惯变化冲击,如何改变现状?

今年,湖北农发集团以“樱为‘虾’相逢”为主题,在樱花树下设点售虾,部分时段产品售罄,成为文旅节庆跨界营销的亮点。日均近10万人次的客流量为产品提供了精准曝光,文旅场景正成为农业品牌推广的新阵地。

湖北这一有益做法,给拥有3万名社员的泸县海牧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带来启发:他建议由政府主导,每年举办早、中、晚三次龙虾节。具体而言,元旦期间举办“早虾节”,3月底4月初举办“中虾节”,中秋国庆期间举办“晚虾节”,每届节庆持续3天至5天。今年,玄滩镇已成功举办“川南早虾启捕活动”,吸引了川渝地区20多个市(州)区人员参与,反响热烈,可借此契机将“早虾节”固定下来。

相应策略是,借助文旅节庆的高流量场景,集中资源进行饱和式营销,实现旺季价值最大化;围绕节气、文旅等主题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优质农产品借势“出圈”。通过持续举办龙虾节保持热度,营造多元化消费场景。

作为泸县发展稻虾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玄滩镇,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兵也认识到举办龙虾节的重要性。张兵表示,小龙虾作为季节性商品,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流量爆发力,这考验商家及时实现消费转化的能力。该镇计划借助本地网红“泸州平妹”的影响力,于今年8月举办“泸州平妹粉丝音乐节”,提供免费啤酒和优惠小龙虾,形成“吸引关注—承接流量—品尝体验”的闭环。

对于泸县小龙虾产业存在的不足,泸县商务局总经济师李家晟指出:特色消费场景尚未完全成形,导致本地市场消化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谈及当前营造消费场景的首要任务,李家晟与泸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罗其刚均认为:应举办“龙眼龙虾节”,以此聚拢人气、点燃消费。

前年,泸县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暨泸县第十一届龙眼龙虾节,融合了龙城、龙眼、龙虾元素,展示了包括龙眼绣球、捞汁小龙虾在内的52道精品菜,并开展了“泸县特色龙虾”“泸县虾王比拼”“泸县稻虾米比拼”等评选活动。

“这届龙眼龙虾节持续8天,现场里三层外三层观看表演,广场上的小龙虾夜宵摊坐满了人,效果非常好。”李家晟介绍,泸县计划今年9月再次举办龙眼龙虾节,旨在持续打响泸县小龙虾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端午节期间,牛滩镇以260亩向日葵基地为载体,创新推出“花海夜游+包粽子、打糍粑、摸鱼抓鸭钓虾等农趣体验”活动,搭配露天KTV和晚会,日均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游客王静看到女儿钓到龙虾后表示:“白天赏花拍照,晚上还能体验这么多特色活动,孩子玩得不想回家了。”

此外,泸县石桥镇联合重庆荣昌区清升镇和双河街道,共同举办“古·岚·道”山径赛,并搭配小龙虾啤酒音乐节,吸引成渝游客前来周末游。上述事例,增强了泸县持续举办龙虾节的信心。

统筹布局

形成全时段、多场景消费格局

当前,消费者对小龙虾有消费升级需求,但新消费场景供给不足,尤其缺乏高品质、有特色的场景,现有场景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对此,玄滩镇在泸永高速公路玄滩出口处,打造了以小龙虾为主题的新消费场景——龙虾美食街。该街区集“吃、喝、玩、购”于一体,汇集多种特色小吃、夜市市集、休闲娱乐功能,旨在打造主题鲜明的消费场景。

玄滩镇新山村地处“巴蜀鱼米之乡”核心示范区,拥有1300亩稻虾养殖基地。该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占股65%、大户占股35%的合作模式,前年投入3万余元建成4口占地15亩的钓虾塘,推出“钓虾+农家乐加工”模式,让游客体验“从塘头到舌尖”的一站式美味之旅,吸引了泸县及周边游客慕名而来,2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

尽管新山村拥有体验式消费场景,也曾作为泸县第十一届龙眼龙虾节分会场和川南早虾启捕活动主会场,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祖强仍觉得村里消费场景不足:“我们研究了年轻人的社交场景和情感需求——比如露营、音乐节等年轻人热衷的活动。计划建设露营基地,投放萤火虫,融入小龙虾、啤酒、烧烤、音乐节等元素,预计明年5月完工。”

李家晟认为,创新消费场景需统筹布局,形成全时段、多场景消费格局。一方面,在时间维度上,针对小龙虾“旺季火、淡季冷”的特点,可在冬春季节推出火锅宴、打边炉等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另一方面,在场景维度上,结合文旅商深度融合趋势,推动“文旅+产业”破局。例如,在景区推出“旅游+虾宴”套餐,在古街打造“文创+龙虾”店铺,在产地设置“垂钓+品尝”区域,让游客在品味小龙虾的同时感受地方文化。

与全时段、多场景理念相呼应,今年“五一”期间,山河明月·醉酒城推出了“5000瓶啤酒免费畅饮、1万斤龙虾优惠品尝”大型活动,配套小龙虾+啤酒自助+乐队音乐会+烧烤+露天怀旧及动画电影放映,以及“大话西游之女儿国奇妙游”系列活动和稻城格桑花艺术团表演。该夜游文化街区长期具备活动和场景基础,无须新建大量设施即可打造成为泸州市小龙虾消费的主场。

李家晟还建议,可借鉴G50沪渝高速潜江服务区的经验,在邻近泸县小龙虾产业基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结合龙虾主题对建筑外观及内部装饰进行适度改造,同时设置小龙虾主题餐厅和展厅,让往来司乘人员在休憩间隙能品尝泸县龙虾的美味、体验其文化。

考虑到泸县是“中国龙文化之乡”,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冯秋兰建议,结合“龙”文化IP,为小龙虾量身定制文创产品,编排龙虾主题龙舞表演,制作特色宣传短视频,以提升泸县小龙虾的知名度。

依托泸县龙眼龙虾节、玄滩镇龙虾美食街、新山村露营基地等优势,形成全时段、多场景消费格局。为此,高大伦建议,玄滩镇及所属乡村需与县级层面统筹布局,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消费格局;在时空维度上,既要有贯穿全年早、中、晚的节庆安排,也要覆盖县、镇、村的空间布局,打造全天候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便捷地找到适合的消费场所和活动。

烹饪创新

不同季节推出时令口味

小龙虾口味相对单一,主要以麻辣、十三香等浓郁口味为主。虽然受到部分消费者喜爱,但也让部分消费者敬而远之,也会让一些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

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口味需求,小龙虾加工产业需创新推出新品种与新口味,以增强产品吸引力。在保障品质与口感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拓展市场,推出更贴合需求的新品种与新风味,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潜江虾皇从最初的油焖大虾和蒜蓉大虾两种做法,到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出藤椒大虾、柠檬泡虾、芥末大虾等15种口味。目前,潜江各小龙虾餐饮店已开发出100多道小龙虾菜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味蕾。

泸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罗其刚认为,小龙虾加工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口味创新是关键。

罗其刚建议,可借鉴其他美食特色,开发更多独特风味。如融合各地特色调料,推出麻辣咖喱小龙虾、糖醋小龙虾等新口味。还可根据不同季节推出时令风味,如春季的草莓风味小龙虾、夏季的薄荷风味小龙虾等。此外,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进行创新,如为儿童开发不辣的水果味小龙虾,为老年人提供低盐低糖的养生风味小龙虾。通过持续创新口味,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以激发对小龙虾的消费热情。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