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能澎湃在凉山
盛夏7月,在金沙江奔腾的峡谷间,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的巨型机组轰鸣不息,释放着磅礴动能;在盐源盆地四周的山巅,一座座白色风机与蓝天白云共舞,风机脚下的光伏板汇成一片波光粼粼的“蓝色镜湖”;德昌工业园内,长达108米的风电叶片在生产线上缓缓成型……一幅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发展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
紧扣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凉山这片资源富集之地正高效转化绿色动能,将发展蓝图加速变为现实图景。
位于德昌县工业园区的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是目前西南片区功能最全的高原低风速风电机组生产基地、研发基地,业务涵盖风电叶片、主机生产制造和机组运维服务。图为一排排制成的叶片正待运往各地。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钟源 摄
基石
天赋资源绘就清洁能源底色
无论从资源禀赋还是战略定位看,凉山都是清洁能源发展的天然宝库。这里水电、风能、光伏资源高度富集,是国家清洁能源开发的黄金组合区域。雅砻江流域、金沙江下游两大清洁能源基地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9大基地之列。
数据彰显着这片土地的非凡潜力:凉山清洁能源技术可开发总量高达2.25亿千瓦。其中:水电技术可开发量7844万千瓦,占全国超11%,占四川超50%,全省第一;风电技术可开发量2326万千瓦,已纳入规划1664万千瓦,全省第一;光伏技术可开发量12296万千瓦,全省第三。
如今,这份潜力正加速转化为澎湃的现实生产力。世界级峡谷群中盘踞着溪洛渡、白鹤滩、锦屏、官地等10座百万千瓦级巨型水电站集群。它们日夜不息,将滚滚江水化作点亮千家万户的清洁电流。
风电与光伏的快速发展,则促成了凉山能源格局从“水电独大”向“多能互补”的精彩嬗变。
截至当前,凉山已建成清洁能源总装机5225万千瓦,占全省约37%,稳居首位。水电装机达4135万千瓦(扣除界河分摊),新能源装机1090万千瓦——风电675万千瓦、光伏415万千瓦,共绘“风光”无限画卷。此外,尚有1001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在建,昭示着巨大潜力。
2024年,凉山发电量高达2900亿千瓦时,居全省之首,外送电量达2716亿千瓦时,堪称一座“电力宝库”。
作为最具前景、潜力与带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凉山正探索一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围绕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奋力冲刺。
盐源光伏项目。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资料
筑链
装备制造崛起锻造全产业链条
将丰富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坚实的产业优势,装备制造的突破是关键一环。2015年,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落户德昌,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叶片下线”的“凉山速度”,开启了凉山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序章。如今,该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叶片、整机、塔筒的完整风电装备制造链条。
十余年深耕,成果斐然。东方电气在凉山累计生产风电设备超1600台,总装机容量超570万千瓦,累计实现产值超130亿元。风电叶片长度由45.5米拓展至108米,主机单机容量成功从1.5MW突破至7.15MW。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风电塔筒、玻纤布、机舱罩壳、拉挤板等配套企业相继落地,一个初具规模的风电装备制造生态圈正在形成。
在会东县,远景能源零碳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拔地而起,设计年产风电整机300台,厂房建设正如火如荼。
风电产业链蓬勃发展的同时,光伏装备制造也在凉山多点开花。北理同创在会东建成年产160万套复合材料光伏边框和年产90万千瓦光伏组件项目;凉山高新区金滨洋建成年产能30万吨光伏支架生产基地;武汉华电装备在盐源建成年产能6万吨光伏支架项目。江苏太阳集团在德昌的3GW光伏切片、3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也正紧锣密鼓推进厂房建设。
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稳定输出的关键环节,也在凉山加速布局。环联巨能在凉山高新区建设1GW/4GWh先进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已完成开工准备;德昌2GWh储能锂电池PACK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推进车间主体施工。这些项目为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区域特色,凉山正精心绘制产业承载地图:将盐源、西昌、布拖、会东、越西打造为“算电融合”主阵地;西昌、德昌、会东侧重装备制造与储能电池;西昌、德昌、会理聚焦氢能发展,并牵引带动其他县(市)协同并进。
以盐源县为例,其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清晰展现了“链式思维”的威力:与华电公司联手,系统谋划“算力+电力”协同,成功引进世纪珑腾凉山AI数据中心,为打造全国最大算力集群添砖加瓦;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户,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风电叶片厂、新能源装备制造园区等配套产业应运而生。同时,积极推进储能项目,破解绿电消纳峰谷难题,推动绿电在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应用,全力推动盐源从“绿电输出大县”向“绿电经济强县”华丽转身。
北理同创(会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检查光伏组件。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钟源 摄
延链
精准补链向千亿目标冲刺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凉山清洁能源产业链面临的挑战:虽然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绿电优势显著,产业链初步成型,但仍面临核心环节缺失、缺乏“链主型”企业的挑战。风电装备主要集中在叶片、主机、塔筒,缺失玻纤、轴承、变压器等关键配套;光伏制造仅有组件和支架,缺乏如拉棒、切片等附加值高的环节;除东方电气外,其他企业尚不足以发挥“链主”引领效应。
破局之道在于精准施策。凉山以“链长制”为核心,打出强力“组合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出台《凉山州清洁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系统部署发展重点;建立健全产业招商、要素保障机制;强化“保姆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立足新起点,凉山为产业链擘画清晰宏图:谋划实施算电融合增效、绿电应用扩展、延链补链强链、输送能力提升、企业培育壮大、绿色安全低碳六大行动。目标明确,至2025年,力争新开工清洁能源装机5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力争实现主要承载地与协同发展地深度融合,链主链核企业实力雄厚,产业创新能力、营收规模等跻身国内领先水平:风电、光伏装机将分别达1400万千瓦、2000万千瓦,电力外送能力达5600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构建完备的新型能源体系,显著提升绿电应用水平。
从“水电独大”迈向“多能互补”,从“设备引进”跃升“装备输出”,在凉山6.0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条日益壮大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正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