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寻根“少年团”在雅安的72小时

2025年07月14日 09:26

7月7日至9日,39名来自新西兰、土耳其、意大利的华裔青少年和中国香港青少年,以一场沉浸式的“寻根之旅”叩开雅安这座千年茶城的大门。

从藏茶醇香到川剧变脸,从鲟鱼养殖到蒙顶茶韵,这群年龄12—18岁的“少年团”用三天时间,完成一次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和学习。

寻根不是追溯血脉的终点,而是打开文化认同的起点。少年们带走的,不仅是茶砖、绘制的脸谱,或是变脸的震撼记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7月7日 多云

茶仓里的“时间味道”



下午3点,一辆旅游大巴驶入位于雨城区大兴街道的雅安茶厂。身着统一明黄色营衫的少年,在老师的引导下,踏入2025年“亲情中华·寻根之旅”夏令营(雅安营)的首站。

迎接他们的,是拥有400多年不间断制茶历史的厚重底蕴。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的雅安茶厂,陈列着建厂以来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老茶。

“雅安藏茶,曾被称为大茶、马茶……属黑茶大类,饮用不影响睡眠,还能作为特色装饰品。”沿着蜿蜒的走廊,讲解员讲述道。

“我原本以为红茶和黑茶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哪知红茶再发酵,就会变成黑茶!”来自新西兰的吕若琳说。

当少年们鱼贯步入藏茶茶仓——未及深入,浓郁的茶香已扑面而来;步入其中,厚厚堆积正在发酵的藏茶以及整齐码放的茶砖厚如城墙。

15岁的江若琳生于香港,祖籍潮汕。这位在工夫茶氛围中成长的女孩,捧起一杯琥珀色藏茶细细品味,“这茶闻起来很香,喝起来顺口,和香港的茶很不一样!”


当晚,墨香取代茶香。尽管少年们大多能说流利的普通话,用毛笔书写却是新挑战。书法文化课上,一个看似简单的“福”字,其间横竖撇捺的运用难度却远超想象。看着笔下歪歪扭扭的成果,少年们相视而笑。这略显笨拙的一笔一画,成为他们寻根之旅的一个“印记”。

7月8日 小雨转阴

变脸!魔法近在眼前


第二日,少年们来到雅职院茶创空间,深入体验中华茶艺。茶艺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很多人觉得泡茶很简单,但我们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掌握好,才能冲泡出一杯好茶。”

行云流水的温杯、置茶、冲泡动作,让少年古美树忍不住感叹,“这比手冲咖啡难太多了!”

下午,在雅安川剧艺术博物馆,少年们又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这里承载着川剧在雅安的辉煌历史——尤其在上世纪中叶,川剧在雅安发展蓬勃,一度名动京华、誉满海外。


伴随着“变脸变脸变脸,变变变……”的节奏,表演老师袍袖翻飞,脸谱在电光火石间神奇变幻;喷火绝技更是引燃全场热情,赢得少年们的掌声和喝彩。

土耳其华裔少年Teoman Guney的手机镜头始终追随着表演,“这里真的特别有趣!土耳其没有‘变脸’这样的文化,能见识到这些,体验太独特了。”

表演的震撼延续到创作中。在随后的脸谱绘制环节,少年们蘸着鲜艳的油彩,专注地在空白脸谱上一笔笔勾勒。浓烈的红或是深邃的黑,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与笔触的落下,都融入他们对刚刚接触到的戏曲文化的初浅理解。

“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刚直……”指导老师在一旁轻声解读着这些色彩的意义。这些独属于中华文化的符号,或许正悄悄种进他们心间。

7月9日 晴

全球1/3鱼子酱产自这里


寻根之旅的最后一站,将少年们带向两个看似迥异却同样彰显中国魅力的地方。

在全球鱼子酱版图中崛起的四川天全,每天都会通过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将地道的中国产鱼子酱送往世界餐桌。

这里,彻底颠覆了许多少年心中“鱼子酱=欧洲专属”的固有印象。

“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鱼!”少年们近距离观察水池中缓慢游弋的鲟鱼,听着养殖专家讲解它们需要长达7年以上的生长周期才能孕育出珍贵鱼卵,深感“奢侈”。

行程的终点回到茶——蒙顶山茶史博物馆里,少年们站在茶祖吴理真的雕像前,对那句流传千年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来自意大利的华裔少女林恩敏,自称“从小爱看中国电视剧、动画片”的,在首日品尝藏茶后,买下两份茶砖——一份给家人,一份给朋友。她希望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着这份承载雅安味道的心意,也印证着她参加夏令营的初衷,“就是为了多了解中国文化。”

三天时间太短,大巴车终要驶离雅安。林恩敏的行囊里,妥帖地放着那两份准备漂洋过海的茶砖。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