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产值破2000万元!浙江“茶娘”在巴中“点绿成金”
5月6日,清晨6点,天刚露出鱼肚白,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安家坝村徐家梁茶园里已人影绰绰。65岁的王菊芳和60余名村民挎着竹篓,手指在茶树枝头翻飞,嫩绿的芽尖被轻轻摘下,落入篓中。她们的动作娴熟而轻快,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钱。”王菊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指着不远处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说,“高老板来了之后,我们家的日子才真正好起来。”
王菊芳所说的高老板就是高茵。2019年,她和丈夫从东部的浙江来到西部的巴中,携手安家坝村村民把原本偏“苦涩”的茶种出“甜味”来,破解了东西部协作共富“密码”。
高茵在晾晒茶叶
“这里种出的茶比浙江的还‘甜’”
“这里的土壤PH值约5.6,种出的茶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较高,比浙江的还‘甜’!”在安家坝村,记者见到了正在组织村民采摘“明后茶”的高茵、陈国平夫妇。短发、大眼睛,脚穿运动鞋,双手像纺锤一样在茶尖、茶篓间往返,虽有清晨的习习凉风,频繁的采茶动作还是让高茵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浙江松阳县对口帮扶巴州区。次年8月,高茵和丈夫陈国平做了一个让亲友不解的决定——放弃浙江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9岁的儿子远赴巴中,扎根山区种茶。
“当时儿子读三年级,松阳的教育条件很好。在孩子学业、安稳生活和帮扶西部之间,我艰难地做出了选择。”高茵说,松阳是全国知名的产茶地,有全国最大绿茶市场——浙南茶叶市场,若将这些优势带到西部,定能开启新希望。“最终,我还是决定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奔赴巴州区。”
工人在加工茶叶
高茵相中了安家坝村,这里山峦绵延、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恰似待雕琢的璞玉。2019年10月,她在安家坝村流转土地1050亩,成立了四川映天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她带来了浙江的茶苗、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并吸纳60多名村民就业。
茶园建设期间,高茵每日天未亮便到茶园,和工人一同忙碌。她向当地村民虚心请教土地特性,又频繁与浙江茶叶专家沟通种植技术。在她和丈夫的努力下,一株株茶苗扎根,嫩绿新芽绽出枝条,在风中摇曳,展现出一片充满希望的景象。
“王吕琼上午摘茶叶2.6斤,应得工资65元,你把票据收好,下午下班后凭这个票据领现金。”5月6日11时许,接过管理员徐健递来的票据,安家坝村村民王吕琼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中午高老板管饭,我们还可以休息2个小时,下午争取再挣六七十块。”
“以前家里穷,靠低保生活,日子紧巴巴的。”一旁的安家坝村村民金池林接过话茬,“高老板来了后,土地有租金,我还在茶园打工,一年共有3万多元收入,两年时间我家就脱贫了,太感谢她了!”
安家坝村村支书李先勇介绍,因为高茵的到来,村里60多户贫困户及周边村社40余名村民实现了就地就业,不但稳定脱了贫,还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采摘茶叶
“村民生活刚有起色,我不能走”
2021年,松阳县与巴州区的东西部协作告一段落,村民们以为高茵会返回松阳,殊不知她再次做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继续留在巴州区。“这里茶园刚起步,村民生活刚有起色,我不能走。”高茵语气坚定,“我要看着茶园壮大,让更多人受益。”
2021年10月,高茵又在巴州区化成镇邵家坪村流转土地1000亩,继续种茶。她还给村集体分红15万元,用于村里的公益建设。
走进邵家坪村映天红公司的茶叶加工厂,机器轰鸣,茶香扑鼻。村民吴桂华、赵玉川等10余人在操作间熟练杀青、揉捻、烘干。高茵说,巴中种茶历史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陆羽《茶经》中记载巴山有两人合抱的茶树,巴茶富含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历史上是川茶的主产区。“通过引进松阳茶苗和技术后,茶叶的香气变得更加浓郁。”她种植了一种叫“黄金叶”的绿茶,因为色泽金黄、品相好,市价每斤高出同级别茶叶300多元,还供不应求。
高茵端起一杯刚泡好的“黄金叶”,轻抿一口,“由这种绿茶研发的‘素心’绿茶和‘巴山红’红茶品牌,在第十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化湖边’白叶一号,也在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博会上获金奖。这些荣誉,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肯定。”2024年,公司产茶叶10吨,走俏浙南市场,实现产值2000万元。
在高茵等浙江松阳茶农的加盟推动下,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巴中茶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5.5万亩,干毛茶产量1.6万吨,综合产值达65亿元。
映天红公司邵家坪村茶园
“在这里发展,特别踏实”
村民吴桂华的儿子几年前病逝,留下一个孩子。高茵来到化成镇种茶后,吴桂华及村里120名村民吃上了“茶饭”,成功脱了贫。“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不仅有土地租金,还有采茶、制茶的劳务费,收入稳定,又能照顾家。”吴桂华说,她和丈夫都在高茵的茶园、茶厂务工,年收入超过6万元。2024年初,他们用攒下的钱为孙子张罗了婚事,了却了一桩心事。
高茵在巴州区也遇到许多暖心事。
她在“巴商茶间荟”上反映茶园的路没有硬化,影响茶叶运输和产业发展。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不到半年,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就通到了她的茶园。“现在运输方便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每到4月采茶季,用工难题曾让高茵发愁。但巴中市人社局、市妇联、天马山镇、化成镇等单位纷纷助力,积极发布采茶用工信息。“这些部门帮我们解决了用工难,不用担心茶叶因采摘不及时荒废。”
“巴中的营商环境太暖心了,在这里发展,特别踏实。”2022年8月,她干脆在巴城买了房,把自己及儿子的户籍从浙江松阳迁到巴州区。“巴州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在此扎根,为茶叶产业继续努力。”
“目前,巴中以‘攥指成拳’之势,整合全市茶叶资源,打造‘巴食巴适’品牌,搭乘中欧班列香飘欧美市场。”巴中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夕阳西下,邵家坪村的茶园镀上一层金色。吴桂华和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往家走。远处,高茵站在茶垄间,望着郁郁葱葱的茶山,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她知道,这片土地的未来,会像这漫山的茶树一样,蓬勃生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