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中国绘画史,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堪称画牛圣手。他将牛请进艺术的大雅之堂,笔法精妙,曲尽其态,终成传世名作《五牛图》。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围绕《五牛图》的谜团至今未解:它创作于何时何地?万物皆可入画,为何独绘五牛?五头牛有何深意?画中牛原型取自何处?所用画纸产自何方?种种蛛丝马迹,皆指向同一个地方——达州。

达州古称通州,地处四川东部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四省市交界处,山川雄奇、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唐代时,这里是四川东出要道,盐茶古道、荔枝古道等遗迹至今可见。
唐至德元年(756年),32岁的韩滉任通州长史,他勤政爱民,兴水利、劝农桑,政绩斐然。这位文艺青年精通书画音律,正是在通州任上,他以本地巴山牛为原型,创作出千古名作《五牛图》。画作中,五头牛或低头吃草,或翘首甩尾,或驻足鸣叫,或回首舐舌,或戴络前行,形态各异,个性鲜明。韩滉笔下的牛,不论是黄牛、水牛还是花斑牛,都体格健壮,牛蹄坚实如灯盏,牛眼炯炯有神,完美展现了巴山牛的特征。
通州盛产巴山牛,养殖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之前就已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达州成为全国重要的耕牛养殖基地,为各地输送优质种牛和肉牛。当地特产灯影牛肉更是达州的美食名片。
《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画,所用画纸为黄麻纸。这种纸张质地柔韧,吸墨性好,深受文人墨客喜爱。黄麻纸是达州的传统特产,其制作技艺至今仍在民间传承,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即便在现代造纸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许多达州画家钟爱在黄麻纸上创作。
制作黄麻纸的主要原料是苎麻,又称“中国草”。达州大竹县素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苎麻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在唐代,通州的苎麻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如今,大竹县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苎麻之都”。

雅好丹青的韩滉身居高位,却不画朱门绣户、锦衣玉食,而是将目光投向田间地头的耕牛,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取向。
韩滉的父亲韩休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以刚直敢谏著称。《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在宫中宴乐时,常会问左右:“韩休知否?”受家风熏陶,韩滉虽为相门之子,却生活俭朴。
这位出身显贵的艺术家对牛情有独钟,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牛身强力壮,性格倔强,契合他性格的刚毅与自信;其二,牛负重苦远,任劳任怨,是他人格与精神的映照;其三,牛是劳动模范,丰收象征,也是他期望国泰民安的愿景。韩滉为官清正廉洁,整治税赋,练兵固防,最终与其父共创“一门两宰相”的佳话,堪称大唐的“老黄牛”。
《五牛图》问世后备受推崇,《唐朝名画录》评其“居妙品之上”,《宣和画谱》赞其“落笔绝人”。宋徽宗、乾隆帝先后题跋,赵孟頫三次题记称其为“稀世名笔”……

千年通州,今朝达州。在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始终铭刻着六位贤相的故事。如今老城区的徐公祠巷、凤凰山腰的六相广场,仍矗立着他们的塑像,其中就有唐代名相韩滉的身影。
古往今来,宰相难计其数,青史留名者却不多,而像韩滉这般被后世铭记的更是罕见。千年之后,人们依然怀念这位贤相,不仅因其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更因他留下了那幅穿越时空的艺术瑰宝——《五牛图》。
对于达州,除了《五牛图》,你还了解哪些轶事趣闻?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常龙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