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数字科技邂逅生态游 尽探唐家河野生之美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万公顷,是51个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动物天堂”。
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3700余种野生保护动植物和低海拔地区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动物种类更多的优势,青川县围绕唐家河等所有A级景区以信息化和智慧化技术打造“智游青川”,结合全天候4K超高清监控和AI算法能力,开启“互联网+生态”的特色文旅模式,让珍稀动植物保护与旅游有机结合。
5月4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清风拂过林叶,广元市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熊关步道已迎来第一批游客。
“快看!‘智游青川’提示这附近有藏酋猴!”随着一阵兴奋的低呼,树冠间跃出几只毛色金黄的灵长类动物,引来不少游客激动的欢呼声。
这一幕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智游青川”带来的精准生态观测体验。
在不干扰原本生态的前提下挖掘生态价值,让游客一部手机“趣”旅游,正是青川县以“科技+生态”解锁全域智慧旅游,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相遇方式的生动缩影。
高清动物影像。 胡明军 摄
从“凭运气”到“靠科技” AI精准邂逅野生动物
今日已观测到藏酋猴6群次、羚牛3群次、小麂12次.……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
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川县依靠科技率先在全国打造首个野生动物智能观测系统。据了解,“智游青川”主要由“智观动物”和“智游景区”两个模块构成。其中,“智观动物”模块是全国首个野生动物AI识别技术在文旅中的应用,通过全景+4K多相机坐标联动及AI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唐家河野生动物的视频无感知识别、追踪、导览功能,再靠AI算法智能推送动物出没热力图,让生态观测从“凭运气”变为“靠科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功能就是“野生动物观测指引系统”。该系统整合了保护区多年积累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巡护记录和科研资料,通过AI算法分析不同季节、时段、区域的动物活动规律,游客只需选择目标物种,智能系统就会推荐最佳观测点和路线。
“我们整合了保护区109种国家重点动物的活动数据,结合26个生态监测点位,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野生动物行为数据库。”系统开发工程师刘小华介绍,游客不仅能在线上随时随地遇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们,还能在线下找到野生动物的最佳观赏点。
“您关注的扭角羚正在蔡家坝区域活动,当前观测概率87%。”5月3日10时24分,智能系统推送实时提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扭角羚在蔡家坝信号塔2号机位出没,不少游客前往邂逅。
“以前来十次都未必能看见,现在连它们几点‘出门’都能知道,太神奇了!”来自西安的旅客刘琦循着导航指引,很快就在草坪上发现了这群灵动的身影,兴奋地记录下这珍贵的相遇时刻。
更让刘琦惊喜的是,当她拍摄到一只正在进食的猴子时,智能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这是猴群中的“头领”,并推送了相关行为解读。
“设备捕捉到的动物影像会经过处理后部分共享到智能系统上,同时游客上传的观测数据也会补充到我们的数据库中,形成良性循环。”刘小华介绍,据统计,“智游青川”开发使用以来,游客观测到重点保护动物的概率增加了3倍多。
没有动物实时出现的时候,还可点击历史画面和动物视频,选择记录的相应时间,观看动物出现的精彩时刻。
此外,还有“数字标本馆”功能,通过AR技术,游客可以在游客中心等特定区域“召唤”出虚拟的野生动物模型,观察其解剖特征和行为习性,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既避免了干扰真实动物,又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的机会。
“神奇的唐家河名不虚传。”来自成都的小学生王雨桐通过AR增强观测功能,对准林间晃动的枝叶,自动识别并标注隐藏的动物,发现了躲在树洞中休息的斑林狸。
“这不仅是旅游体验的升级,更是科研方式的革新。”刘小华表示,智能系统已积累超5万分钟的高清动物影像,为野生动物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详实资料。
拍摄珍稀动物。 胡明军 摄
变流量为“留量” 智慧旅游带动经济连锁反应
摄影、康养、研学……进入“轻松游青川”板块,可选择自己的旅行目标、天数、人数,“智能青川”化身“行程管家”,根据游玩偏好,为游客精准推荐旅游打卡路线、精品民宿以及特色美食,并一键生成2小时微度假行程,量身定做专属旅游攻略。
智能系统能够提供唐家河旅游区、官帽山旅游区、向阳山七佛贡茶茶博园、白龙湖幸福岛等7大景区的导游导览图标,打造属地化智慧旅游服务百宝箱,让游客能够轻松享受到“吃、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服务。此外,还可详细了解薅草锣鼓、白家牛灯、七佛贡茶茶饼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购山珍等农特产品,了解新闻资讯……
来自遂宁的游客杨丽在感受了青溪古城的魅力之后竖起大拇指:“以前来青川旅游,总担心找不到小众景点,怕错过地道美食,现在连山里的农家乐都能一键导航,完全不用做攻略!”
这款集导览、预订、生态监测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系统,不仅改变了游客的体验方式,更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5天,二次到访率提升35%,助力青川县域游客数量同比提升400%。截至目前,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超40亿元,服务游客近400万人,直接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零售等产业发展。
这种良性的经济连锁反应主要源于智能系统构建的“观兽经济”生态圈。智能导流系统,根据动物出现位置,自动推荐周边餐饮住宿。清明假期,阴平村“肆季小院”民宿的老板许佳忙得不可开交,她说:“自从接入平台,我们旺季的入住率稳定在95%以上,今年营业额同比增长30%。”
目前,智能系统接入青川县12镇8乡的商户120家,形成“观兽+古城+乡村”的复合型消费场景,实现全域联动。落衣沟村村民王秀兰的农家乐这个“五一”假期天天爆满,她满面笑容地说:“自从有了这个手机软件,来我们这儿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科技+生态+文化”已经成为青川县的特色文旅定位。其中“智能青川”作为新业态类典范案例,入选《四川省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选编(2022)》,唐家河保护区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观兽圣地”之一。
科技赋能生态旅游 让绿水青山“活”起来
往日,游客能否遇到野生动物全靠运气;如今,一部手机就能探索唐家河的野生之美。
“智游青川”的成功实践,不仅让青川的绿水青山“活”了起来,更探索出一条“数字科技赋能生态旅游”的创新路径。
“科技让我们更接近自然,但真正的奇迹,还是这片土地本身的生命力。”站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观景台上,来自成都的背包客罗宏伟收起手机,望向远方的森林。
或许,这正是智能系统运用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科技不是替代自然,而是让人类以更敬畏的方式,走进它的怀抱。“现在动物们都有了‘数字身份证’,不仅是山林的主人,而且成了乡村振兴的最佳代言人。”来自武汉的游客王青林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他认为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正在通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进行良性改变。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功能,加入VR全景导览、AI旅游管家等前沿服务,真正实现生态价值的数字化深度转化。”青川县文广体旅局文体股负责人喻洁满怀憧憬地说,这套智能系统将在多个维度持续升级,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加流畅的消费体验。
在跨区域联动机制方面,青川县计划与九寨沟等周边景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川北生态旅游走廊”。通过共享数据资源,推出联票制,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提升川北地区生态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在探索“生态+公益”模式上,将增设“公益保护”板块。游客可以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完成特定任务等方式获取积分,利用积分兑换植树、动物认养等公益项目。这不仅能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而且能让旅游与环保真正紧密结合,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5月4日23时,深邃星空下,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外相机仍在默默记录着野生动物的夜生活。这些影像通过智能系统化作千万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生命奇迹,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邂逅的指引。
从“盲游”到“智游”,从“单一观光”到“生态共生”,智能系统不仅是一部手机里的旅游工具,更是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的桥梁,让唐家河的珍稀动物成为“数字明星”,让青川县全域通过智慧旅游焕发新生。
未来,随着5G、AI、VR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青川的智慧旅游将更加多姿多彩,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在这片熊猫家园、青秀之川,科技正让生态保护更智能,让旅游体验更美好,让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