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每逢清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都会举行纪念仪式,表达对“三苏”的敬仰与怀念。苏氏墓地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永光村,被当地人称为苏坟山,这里除了有苏洵及其夫人程氏、苏轼发妻王弗的墓地外,还有苏轼、苏辙的衣冠冢。远隔一千公里的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则是苏轼、苏辙的埋骨墓园所在地——三苏坟。
眉山三苏祠与郏县三苏坟,一南一北,故园与墓地遥相呼应,文化辐射大半个中国。
郏县小峨眉的苍松翠柏间,三座青冢的方位排列暗合着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苏洵衣冠冢居中为尊,长子苏轼墓列左,次子苏辙墓居右。
从“苏坟”“二苏坟”到“三苏坟”,有一段跨越200多年的故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第二年6月,弟弟苏辙遵其遗嘱,将他迎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苏氏墓地。苏轼去世11年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今河南许昌一带),与苏轼葬于一处,伴兄长眠,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此前已葬于千里之外的四川老家眉州。200多年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县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感“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地之间。自此,三苏在郏县“团聚”。
游客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景区游玩 摄影/新华社记者 郝源
中国人都讲究“落叶归根”,生于四川逝于常州的苏轼,为何会葬在河南郏县“小峨眉”?
究其原因,至今说法不一。比如“路途遥远”说:苏轼晚年被流放到儋州,遇赦北归,客死常州。如果扶梓西归需穿越秦岭蜀道,并非易事。另外一种说法是:按北宋官场习惯,凡在朝廷任过高品级职位的大臣,须在京师开封周边五百里以内选择葬地。如祖籍江西、生在四川的北宋名臣、大文豪欧阳修就葬在河南新郑;范仲淹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市),后迁居江苏吴县,病逝于江苏徐州,葬于河南伊川等等。但有人查阅《宋史·礼志》,并未发现相关规定或记载。还有第三种说法也常被提及:苏轼生前曾从郏县或者附近经过,赞美这里的山与家乡峨眉山神韵相似,为之命名“小峨眉”,于是嘱其弟“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轼甚至提出没必要再花钱买地,用之前为八郎妇(苏辙的儿媳黄氏,族内排行称八郎妇)准备好的中原郏县小峨眉山下苏家墓地即可。
三苏对中原嵩山好感颇多,倒有据可查。在《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中,苏轼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苏辙曾任汝州知州四个月,遭贬离开汝州南下时,在嵩山东南麓颍昌买田安置了子女。公元1100年四月,苏辙遇赦回到颍昌居住,直到逝去。苏辙在文章中曾提到过“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也喜欢中原,有诗为证:“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三苏的故事,不光在士林文人写就的诗歌史之中,还渗透在民间的传说里。三苏坟的柏树林,每晚迎风摇曳,听来犹如夜雨沙沙。人们想象,那是苏轼与苏辙实现的“夜雨对床”约定,互诉兄弟之情。
“夜雨对床”,是两人少年时代的约定。两人受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两句诗启发,约定以后完成人生使命后,不贪恋功名,而是早日退隐,对床而眠,共听潇潇夜雨。苏轼在《满江红·怀子由作》中曾写道:“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在另一首送别苏辙的诗中,他又写道:“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并自注:“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苏辙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写道:“昔时宦游,诵韦氏诗‘夜雨对床’,后勿有违。”
“苏坟夜雨”自然奇观,弥补生前遗憾。在常州去世前夕,苏轼终未能见到弟弟最后一面。有记载显示,苏轼曾对友人钱世雄提及,“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复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他生前未了之愿,在和弟弟同葬郏县后得以弥补。清代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却见屋外无雨,且月明如昼。实际上,疑似雨声是风吹柏树叶的声音。对此苏坟奇观,张笃行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逐渐称之为“苏坟夜雨”。
从眉山竹影到嵩岳松涛,从乌台诗案到郏县夜雨,苏轼兄弟用生命轨迹,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对仗。“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传奇,不仅铭刻在青史丹书之中,更以“苏坟夜雨”的千年绝唱,在神州大地上谱写着永恒交响。

外出闯荡与安住家乡,你怎么选?评论区聊聊~
撰文/ 吴德玉 张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