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荒山变良田 百姓日子甜
三月,春光明媚,生机勃勃。
华蓥市高兴镇,建在华蓥山上的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被无垠的花海包围。 数百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金黄的花海与青山绿水、整洁村舍相互交融,铺展出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高兴镇土地贫瘠、山多水少、地广人稀,为着如何发展农业产业而发愁。如今,山还是这片山,但荒山上却“长”出了良田,变成了粮仓。
转变,是怎样发生的?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探索荒山变良田、高山变粮仓的“秘诀”。
山地如何改?
尊重地形+科学整改
高兴镇跳石沟村村民龙远华,今年62岁,和妻子靠种地为生。
“2亩多地被分成20多块,不好种、不好浇、不好收,有些地还因为太远太偏种不了,最终被撂荒。”提起以前种地,龙远华有着“一把辛酸泪”,“山上缺水,全靠去山下的河里挑水灌溉,费时又费力,还不一定有好收成。”
2022年,华蓥市启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出台了《华蓥市整治撂荒地工作方案》,大量机械和工人到此开展撂荒地整治,除去一人多高的杂草、平整土地后,荒山变了样。
但是,土地依然贫瘠,耕地依然零散。
2023年,华蓥市规划建设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进行细碎化治理,同步建设山坪塘、蓄水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当年年底就竣工。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主干道17公里、机耕道10公里、山坪塘45口、蓄水池20口,新修沟渠8629米。
土地调型。
放眼望去,园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即使有部分改造出来的田不是方方正正的,道路和沟渠也能串联,中小型机械完全能进入田间作业。
“我们没有采取‘大推大挖大填’的方式,而是依据原先的山势地貌,做一些更适用、更科学、更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改造。”华蓥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负责人邹云伟说。
农时备春耕。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龙远华的20多块土地面积没变,数量却变成了7块,且离家都很近。“现在种2亩地,轻轻松松!”龙远华说,把三轮车开到土地边,下车就能干活,开着三轮车去山上的蓄水池拉水,两个小时就能浇完1亩地,“等提灌站投入使用后就更方便了,开闸放水,几分钟就能浇完2亩地。”
资金从哪来?
财政资金+社会资本
推进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从哪儿来?
“财政资金是大头。”华蓥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刘利娟介绍,2022年,第二批中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撂荒地整治奖补”774万元,中省财政衔接资金调增撂荒地整治奖补项目资金348.452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撂荒地复耕”74.38万元,这些资金,都用在了这上面。
“另一方面是引入社会资本。”刘利娟说,华蓥坚持“谁种地、谁受益”原则,引进业主,对农户撂荒的土地进行基础性整改,达到可栽种条件,并持续组织好粮油作物栽种的,按1000元/亩标准进行补助。
完成撂荒地治理后,华蓥市规划实施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覆盖高兴镇骑龙村、跳石沟村、高坪村和马家嘴村、高峰岩村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增至1.15万亩、林地增至0.9万亩,同步建设高标准农田。
建设农事服务中心。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多方了解群众的诉求。”刘利娟说,每次实施项目,在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后,都会及时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根据村民需求,统一规划田间道、生产路、灌溉渠。
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后,打破了地域界限,改善了生产条件,引来业主连片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及蔬菜等。为更好地服务业主,园区除了将规模种植补贴政策兑付到位外,还实行土地租金交一年免一年的方式。同时,配套建设占地48亩集育苗、烘干、加工、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业主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安装烘干机。
目前,该园区已成功创建为省三星级农业园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26家。
如何稳增收?
土地增效+农旅融合
好地要有好收成,种地就得“换脑筋”。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大规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土地板结,提升地力。
农技人员田间“把脉”。
高兴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专家王拥奎是当地村民的“老熟人”,他常年待在村里,对土壤进行培肥改造,逐渐改变了贫瘠的土壤,提高了种植效益。园区还建成专家工作站,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提升了水稻产业市场竞争力。
“以往在荒山种地不方便,收成也不尽如人意,自从改良土壤后,山上和山下的收成没差别。”跳石沟村村民张开友说,他去年种植了水稻,加上再生稻,亩产达到750公斤,“在荒山上也能种出这么多粮食,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翻耕稻田。
除了让村民采用传统农耕形式外,园区还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通过流转聘用、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骑龙村村民曾友祥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又在合作社务工,每年收入能增加3000余元。
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不少村民便乘着这股“东风”吃上了旅游饭。
荒坡批“金甲”。
跳石沟村村民祝相民家里的土鸡、土鸡蛋、鹅蛋几乎都卖给了游客,“各种‘土货’摆在家门口,游客上门买,价格比市场上还高一些。”
跳石沟村还引进业主,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建设集垂钓、烧烤、餐饮、赏花、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文化庄园。不少村民在家修起农家乐,让游客赏农家景、吃农家菜、住农家屋。
“业主与村民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做强了产业,又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跳石沟村党总支书记祝相才说。
【全市农业产业园区情况】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天府粮仓、打造都市田园、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依托粮油基地、特色产品、种养循环、乡村旅游、渝广合作建设园区,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生产,打造农业现代化样板,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广安市已建成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76个,其中,纳入2023年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1个,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县级园区45个。
【山区种地也有好“钱”景】
巍巍华蓥山,山高路远,山多地少。多少年来,为了生计,勤劳的华蓥人,只能在石头缝里寻找丰收的希望。
为打破此局面,近年来,华蓥市勇担使命,将先天劣势转化为先行优势,向荒山荒坡要耕地。在全力推进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同时,大胆创新思路,在荒山上建良田。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打破地域界限、改善生产条件、推行机械耕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高集中连片程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夯实基础,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此外,同步发展赏花经济、农旅融合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荒山建粮仓,种地也能种出好“钱”景,当越来越多的撂荒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广安市粮仓必将更加充盈。(华蓥融媒 范青燕 全媒体记者 卢琴/文 范聪/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