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低效”用地变身“香饽饽”,秘诀何在?
在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称新都高新区)创飞路33号,成都泰仪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内,航空零部件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精密加工设备嗡鸣作响。
这家曾因厂房面积不足险些错失订单的企业,如今产值增加了近10倍,产品已远销海外。而3年前,这片土地还属于另一家企业——四川奥凯川龙农产品干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凯川龙”),后者因产业单一、产能闲置,沦为低效工业用地。
土地盘活后泰仪机械产值增加了近10倍
这场“腾笼换鸟”的背后,是新都在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下,以“五大攻坚任务”为引领,探索出的一条土地效能与产业升级的“再生”路径。(五大攻坚任务即“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科技创新促转化、扩权赋能增活力、尊商重商优环境”)
低效土地何以变成“香饽饽”?
时间回到10年前,奥凯川龙入驻新都高新区,后来在运营中陷入困境。
部分土地未开发,厂房空置近半。“土地资源浪费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也没发挥出来。”新都高新区管委会产业提升部主管张二喜坦言,彼时园区内“沉睡”的土地,制约着航空、轨道交通两大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
奥凯川龙地块的盘活始于一次精准的“供需匹配”。
2021年,主营航空零部件加工的泰仪机械因订单激增,原有租赁厂房无法满足产能需求。“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新都高新区管委会,没想到三天内就拿到奥凯川龙闲置厂房的钥匙。”
新都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与泰仪机械执行董事付祥云(右一)沟通了解厂房情况
付祥云回忆,政府以“先租后购”模式促成合作:2021年9月,泰仪机械租用的6000平方米厂房投产;2023年5月完成股权收购,将奥凯川龙变为全资子公司,彻底激活剩余土地。
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让土地权属变更、扩建审批等流程大幅提速。如今,该地块产业格局从单一农业机械升级为航空为主,中央空调、电气燃机、农机制造为辅的“1+3”多元布局,土地收益大幅增长。
泰仪机械厂房内货物订单不断
土地盘活的“新都解法”
奥凯川龙地块的“涅槃”,仅是新都区盘活土地突围的一角。
近年来,新都区探索出“导入产业、解约收回、促转提升、业态创新”四类盘活模式,在此之下,演绎着土地盘活的“七十二变”。
其中,三利亚地块法拍引入联合华创智能印务,导入系列资源,2023年土地产值同比增长353倍;西南机车地块收回88亩土地新建航空零部件基地,2024年产值达2亿元;新图新材料工厂将旧厂房改造为“炬光·国际潮流文化交流中心”(时光五贰零文创产业园),引入文创企业11家,吸引中国西部国际时装周永久落户。
时光五贰零文创产业园盘活后吸引众多艺术大会落地
张二喜告诉记者,新都建立“扩能提升”与“存量更新”清单,通过交叉匹配企业扩能需求与闲置资源,破解土地低效难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盘活“低效空置”用地4540亩,批而未供处置率居全市前列。
付祥云介绍,自入驻创飞路33号后,泰仪机械与链主企业建立多项定向合作,仅2023年新增的航空领域订单占比就超40%。
“我们公司的主导产业是航空产业,航空产业链条长、技术壁垒高,需要上下游紧密协同。”在付祥云眼中,这种精准施策的背后,是政府角色的转变——从“土地管理者”变为“资源调配师”。
土地盘活推动园区企业上下游紧密协同 图为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