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非遗丨锦官城、车官城,成都还是纸官城
蜀纸,早在唐代就已经名满天下。
有一个真实的典故可供佐证。据说,南唐皇帝李璟喜爱蜀纸,一年两次花费重金从成都采购大量的蜀纸运抵南京。因路途远时间长,耗时费力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李主又出重金请蜀中造纸工匠去指导,后蜀皇帝孟昶干脆下令,选派了一批技术好的造纸工匠前往江南,亲自操刀。
我国的造纸术形成于汉代,蔡伦造纸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晋代造纸术传遍全国。但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献中,始终见不到汉晋时期纸张重要产地的记载。
一直到唐代,我国才出现了一个造纸业的中心,这就是古蜀。
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1分册《纸和印刷》也承认:“四川从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而在宋代,全国造纸中心发展到4省7处,四川独占两席。
笺纸 图据方志四川
“据说公元10世纪时,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曾经设局造纸,召唤名匠,造出以他的一所书斋为名、美誉不衰的佳纸(澄心堂纸)。南唐覆灭后,这些工匠流亡到长江下游各地,形成新的造纸中心,堪与蜀纸抗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北宋蔡襄的《澄心堂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就是说,在此以前,蜀纸一直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我们还可以作一点补充,澄心堂纸虽然产于金陵(今南京),但却是巴蜀造纸技术的结晶。
用今天的话说,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均掌握在古蜀成都人手里。
从古籍记载不难看出,李煜当时所召唤的名匠,是孟昶念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仪,从蜀中派去的造纸工匠。
文字作为文明的重要标识,对人类历史进步具有奠基性作用。而纸作为文明的载体,是读书人莫大的欣慰。一个酷爱诗和艺术的皇帝,当然对纸情有独钟,在家天下的时代,成立一个部门专门来打理造纸事物,是再轻而易举不过的事了。
薄、滑、白、韧是澄心堂纸的最大特点。李煜将澄心堂纸视若珍宝,平时束之高阁难得一见,仅在奖赏有功大臣时才会赐一些,因而传世极少。南唐国灭,宋朝接棒。据传,宋徽宗的名画《柳鸦芦雁图》,就是用澄心堂纸而作。
李煜是有品牌意识的。身为南唐后主和著名诗人,无论在政界还是文学界,李煜的名气太大,号召力也特别强。有了李煜的研制与加持,澄心堂纸的名气不胫而走。
从澄心堂纸的技术引领,不难看出蜀纸工匠的精湛技术。可以说,蜀纸的闻名更源于一代又一代工匠经验与技术的叠加。最早的“麻纸”,便是其中的典型。
唐代益州麻纸 图据四川文艺网
在蜀地,或许在构树皮还没有完全变成楮纸的时候,成都关于纸的形态代言,几乎由苎麻承担。“纻”就是麻的一种,又称“苎麻”。因为原材料丰富,“蜀中多以麻为纸”。有成都平原这个巨大的苎麻原材料基地,又有上好的麻纸加工厂,宋代成都成为全国最大的麻纸生产基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清代黄麻纸纹理 图据四川文艺网
宋时的造纸中心,就分布在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与百花潭一带。
我们不难想象,此间的蜀纸产业已经在成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府城之南五里有百花潭”,因着都江堰清澈的雪山之水,造出的纸张有张力、有韧度,色彩也极为匀称。
浣花溪、百花潭两岸众多的造纸作坊一派忙碌,送料运纸的车辆来来往往,人声鼎沸,十里相连。一双双灵巧的手,将一幅幅大小规格不同的纸,如哈达一般从水面上托出,献给蓝天。
浣花溪、百花潭一带聚集的一大批造纸作坊,形成了稳定的造纸产业。造纸盛况,成为成都继丝绸织造之后一道独特的风景。
继锦官城、车官城之后,锦江河畔又多了一个纸官城。“以纸为业者家其旁”的记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规模之盛,品种之优,从业人数之众。
本期话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