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方志新语丨汉砖上的“糖酒会”可甜可盐

2025年03月25日 14:41

图片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源自南宋时吴自牧著《梦粱录》的八件事,其实之前包含了酒,但到元代,酒因为算不上生活必需品被剔除,只余下“七件事”。

有人会问,为何居然没有糖?其实古人不仅爱糖,也擅制糖,只是相形之下,对酒的需求似乎比糖更旺盛。苏东坡曾在《蜜酒》诗中提到:“巧将蜜蜂炼玉液,胜似金丹万倍强。”指的就是用蜂蜜来酿酒。

今人不做选择,糖和酒都要,对四川人尤是如此,成都成为全国春季糖酒会永久举办地,就是明证。

3月25日,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启幕,中外嘉宾共襄盛举之时,也可移步四川各大博物馆,因为那里的画像砖,藏着汉代“糖酒会”。

图片

在四川汉墓出土的石刻中,既有酿酒、羊尊酒肆的画像砖,宴饮宴乐的陶俑,还有带有酿酒场景的庖厨画像石。蜀风汉韵,让人一秒穿越到了汉代,一睹蜀地酿酒、卖酒的真实场景。

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画像砖定格古人“朋友圈”。四川是中国画像砖、画像石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从西汉中后期开始流行,盛行于东汉,延续至蜀汉初年。在四川博物院的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中,酿酒、酒肆、羊尊酒肆这3块东汉画像砖,让汉代蜀地的酿酒场景变得栩栩如生;成都博物馆的曾家包庖厨画像石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也藏有酿酒的身影。

图片

东汉酿酒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东汉酿酒题材画像砖,是颇具四川特色的汉代遗存。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1975年出土于成都市新都区新农乡的东汉画像砖,酿酒、沽酒的情形跃然“砖”上:有瓮形酒具,有一大瓮待以出售的成酒,还有售酒者、买酒者、运酒者,再现了当时小酒肆作坊生产与销售的热火朝天。汉代的巴蜀地区,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都喜饮酒,西汉时期文学家、蜀郡资中人王褒曾在《僮约》中规定,家仆“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相当讲究。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了“蜀人作酴(tú)酒法”的技术。他们选择在冬天用流水、小麦造酒,先用瓮密封好,等到来年正月解冽后,开缸去曲渣。后来,又用曲汁和谷米适度蒸煮后搅拌,再次装入酒瓮密封,等待几十天后就能开坛畅饮。由此可知,蜀地生产的酴酒,是用小麦造曲,谷米酿酒,并用陶瓮作容器装酒,这与四川出土的酿酒画像砖中的场景十分契合。再次证明成都平原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沃野千里的陆海、时无荒年的天府。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哪有余粮来酿酒?

图片

东汉酒肆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图片


奔跑逗乐的顽童,青铜羊尊形状的酒器,运输酒瓮的独轮车,锅碗瓢盆的鸣奏,让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弥补了传统文献描述汉代市井生活的缺失。


高度还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卖酒创业”。当垆卖酒,指临街卖酒,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讲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因生活困顿,临街开酒坊卖酒的故事。东汉酿酒画像砖中,一人衣袖高挽立于釜边酿酒,绾髻女子似在指挥,还有酒客用独轮车推着酒瓮而去,定格了近2000年前的女子,在劳作中照样能顶半边天。

汉代也有“老年证”,凭证可领取粮食酒肉。汉代“老年证”可不是小本本,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存放于四川博物院的东汉养老画像砖,就是汉朝优待老人的真实写照:画像砖上一个跪于粮仓前的老者,肩头扛了一根鸠杖。汉代对老人格外照顾,70岁以上的老人地位比肩“六百石”官员。他们持鸠杖免劳役赋税、享受官府发放的粮食酒肉。

图片

东汉羊尊酒肆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图片

绿色、健康逐渐成为糖酒会的主题,薄盐、轻盐的食品总是交易爆款。在中国东汉时期,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商品,四川博物院藏的3块画像砖,刚好可以佐证文献记载。

出土于四川邛崃花牌坊地区的一块东汉制盐画像砖,曾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真实记录了近2000年前的四川人制盐工艺。层峦叠嶂的山间,有人在汲卤、烧灶、背柴,还有人狩猎,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图片
东汉制盐画像砖 图据四川博物院

井盐的生产,需先凿井取卤,而后设灶煎制,东汉人制盐已科技范儿十足。当时凿井技术有所进步,已经出现了“深六十余丈”,约合138.24米的盐井;其次是采用楼架方式,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提高采卤效率;再次是在煎盐时采用温锅热卤水以蒸发水分,节约燃料。

在糖酒会上逛吃逛喝之后,不妨到博物馆里寻根溯源吧,与古代“糖酒会”同框一下,可好?


图片


本期话题

与饮食相关的文物,你还知道哪些?评论区聊聊~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