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35岁的职业“分水岭”
年龄焦虑不是新词。以某零后为划分点评价一代人,更不是原创。
“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废掉的一代”“00后是躺平的一代”……年轻时,不同代际,无一例外,都曾被贴满标签。可能因为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年轻人不在乎,用行动撕标签。当广大“80后”“90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那些声音,也自然不攻自破。
但撕下一个标签,别的标签就挤了上来。打开社交软件,“最累的一代人”,竟从“50后”到“00后”全覆盖。人云亦云的文案,换个年龄直接套用,视频批量生产、精准分销——观者是什么年龄,就推什么年龄,俨然成了“情绪产业”,主打一个拿捏。
众多情绪产品中,“焦虑”最抢手;而众“焦虑”中,“年龄焦虑”因时光无法倒流的客观原因,更独占鳌头。尤其对于从小就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80后”“90后”群体,一直以来的叙事,永远是“明天会更好”。当新一轮经济周期来临、职场打拼和育儿养老深度胶着,年龄焦虑的“免疫防线”一击即溃。
年龄焦虑不仅是“贩卖”出来的,更是歧视出来的。“35岁门槛”频频出现,甚至年龄不断提前。各用人单位用严苛的招聘要求和淘汰机制来定义“能力”——仿佛35岁后,人就自动丧失了工作能力。

但物极必反,一个社会过多强调年龄门槛,其实是自设牢笼。
有人年纪轻轻,就“不服老不行”。在年龄的刻板印象下,“思想钢印”的时针根根分明,人生不过是“掐表前行”。于是每一步,都赶着deadline(截止时间)前匆匆入场,精准无误。人生没有容错率的后果是,一旦越过“门槛”,有人因焦虑打乱节奏,有人则干脆“破罐子破摔”。身体素质下滑,职务没起色,就感叹机会渺茫,不再争取、不再创新,消极躺平、得过且过。
社会陷入年龄焦虑陷阱,影响更甚。人生只有站点,没有终点,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积累和优势,然而,从公务员招聘要求年龄35岁以下的规定,到一些单位和企业甚至“加压”到30岁以下。“一刀切”给年龄画框框,看似框的是别人,实则框的是自己——任人唯贤,才能最大限度找到最合适的人,否则,等人才断层,悔之晚矣。
唯年龄论的个人失去发展可能,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新赛道、难以安心做长远职业规划;唯年龄论的公司更是压榨青春、囿于内卷。长远看,这道人为设置的“35岁分水岭”,把短视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现场
法治亮剑,刺破年龄歧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但没有针对年龄提出明确条款。针对年龄限制,法律不妨明确亮剑。还要建立和畅通劳动者申诉途径,让纠正年龄歧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上行下效,规范用人标准。近年来,已有部分省份调整了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满足一定条件,部分可放宽至40周岁,比如,四川在2025年度省级机关(单位)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参照管理工作人员)的公告中,对部分考生年龄要求已经突破了“35岁以下”的限制。各主管部门带头删除、清理年龄歧视性文件,势在必行。
赏罚分明,扫清后顾之忧。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偏向年轻人,往往因为岗位没有什么技术性,只拼精力,图一个性价比。对此,硬呼吁不如强导向。近年来,为打破性别歧视,山东省、中山市、黄山市等地都明确发布条例,对企业“妈妈岗”提供补贴、对“妈妈岗”进行培训。未来,打破年龄歧视,也不妨有针对性地提供补贴倾斜和就业培训,让全社会都知道,年龄真的不是问题。
本期话题
在你看来,35岁是一个职业“分水岭”吗?评论区聊聊~
撰文/刘志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