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指尖上的非遗!温江这位“守艺人”用竹编诠释东方美学

来源:温江融媒 2025年03月14日 16:21

一把篾刀、一双巧手,用匠人之心,呈现非遗之美。

3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的凌千雅竹编艺术工作室,操作台上堆满了竹丝、剪刀、镊子等各种原材料和工具,工作室成员正在用竹篾编织竹编制品;展柜内摆放着各种竹编制品,既有常见的水杯、包包、挂饰、摆件,小巧、精美,也有悬挂在墙上的卷轴,其篾条细如银丝,质感温软。

/data/storage/Upload/wenjiang/2025/03/12/c449d473-f53a-44ad-802b-a9b3783c9ef4.jpg

凌千雅竹编艺术工作室由来自乐山的新温江人凌千雅打造,其师从青神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5年前来到温江,致力于传承推广非遗竹编文化。目前,竹编(青神竹编)已入选成都市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data/storage/Upload/wenjiang/2025/03/12/dea90fd7-17d7-48d2-8f24-205d627e7fce.jpg

精美竹编作品的背后,是极高的创作难度。“有的作品独自完成甚至需要20多天,是一个辛苦活儿。”凌千雅介绍道,现在大家熟知的竹编有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她的拿手“绝活”则是平面竹编。

/data/storage/Upload/wenjiang/2025/03/12/11bf3496-0654-42e4-a65f-44762b4e348d.jpg

“平面竹编难在编织的竹篾非常细。”凌千雅说,竹编编织前需经刮青、分块、启篾、三防处理、染色、分丝等多道工序,而经分块后的竹片还要历经30多道精细工序,“挑选出的篾条需刮上百刀,直到薄如蝉翼,再用排针分丝,细至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她将这样的过程形象形容为“相当于把一厘米宽的篾条分成56份。”

/data/storage/Upload/wenjiang/2025/03/12/6fc8876f-61b7-40b1-b8b5-17a9830d8dbd.jpg

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如何持续激发传承创新的活力?

凌千雅认为,传承非遗竹编技艺,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一方面,通过开设竹编作品体验课,增强知晓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另一方面,开展非遗竹编培训班,为当地居民、特殊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助力其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还要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扩大非遗技艺的文化影响力。”凌千雅表示,2024年以来,她携带竹编作品先后参加了在墨尔本澳华历史博物馆开展的“青龙有春满年春”成都非遗展览,在法国巴黎开展的浓园中法图像共生艺术与非遗展,在意大利开展的米兰手工艺博览会等国外艺术展会,以“出海”的方式传播非遗。

/data/storage/Upload/wenjiang/2025/03/12/2c35a4c4-cb47-4191-9852-30bf7b131ef4.jpg

长2米、宽0.34米的平面竹编作品《中国成都》是凌千雅带领团队专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而编织的,在浓园中法图像共生艺术与非遗展上展陈。“这幅作品从定稿到完成编织共耗时5个月,投入8名工作室成员齐力完成。”凌千雅介绍,作品采用原色篾和红色篾两种颜色的竹篾完成,将芙蓉花、熊猫基地、武侯祠等成都元素融入其中,呈现成都欣欣向荣的景象。

/data/storage/Upload/wenjiang/2025/03/12/c68713fc-36e7-48b4-b120-cb3b1cbedeff.jpg

“在国外展出时,不少外国友人被竹编这项技艺惊艳。”凌千雅表示,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带着非遗作品走出国门,向外国友人展示竹编作品,她倍感荣幸,也肩负着推广非遗的使命,推动非遗传播得更远。

对于未来,凌千雅说,除了多参加国外展陈,还希望积极链接国际研学等国际交流活动,与海外艺术家交流碰撞融合,共创竹编作品,为非遗竹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大工作室精品创作力度,实现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将非遗竹编推向国内外。


微信图片_20221125112814.jpg

记者:刘嘉仪 郑希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