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矛盾社区”转变为“文明社区”“产业社区”,这个社区做了什么?
行走宕渠大地,既有田畴沃野、小桥流水的景致之美,又有产业发展、环境宜居之变。
即日起,达州市融媒体中心通过记者蹲点体验的方式,观察记录渠县在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尝试、措施和变化。
2月19日,我们首期推出渠县文崇镇谭坝社区的报道。
该社区位于渠县最北端,曾遭“9·18”特大洪灾毁坏,重建后因土地调整等问题陷入干群矛盾的漩涡,在政策支持和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推动下,这个“矛盾社区”逐步转变为“文明社区”和“产业社区”。它的发展故事,为达州的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我们都是义务劳动!”2月11日,在达州市渠县文崇镇谭坝社区,30多位村民正在地里采收集体经济栽种的用于做榨菜的青菜头。
2024年9月玉米收获后,谭坝社区利用冬闲地,尝试性栽种了青菜头200亩,春节期间正是采收季。从正月初六开始,社区居民们参与到青菜头的抢收中。
124名居民义务收青菜头
2月11日下午3点,在谭坝社区的一块菜地里,七八个村民一手拿刀、一手捡起地上的青菜头,用刀快速把叶子削去,再扔进身旁的筐子里,动作十分麻利。
村民冒雨收榨菜
“本来计划元宵节前买票出去务工,如今决定收完青菜头再走,最近气温回暖,青菜头要开始出薹、空心了,得赶紧收。”村民王明说。
“你们在集体经济务工,多少钱一天呢?”记者问。
“我们都是义务劳动,社区书记在广播里号召大家来义务劳动砍青菜头,家家户户能劳动的都来了,我们家出了3个人。”村民王自毅说。
“我们初六开始收青菜头,有67个人参加;初七、初八下午最多,120多人,下雨那天有90多个人在地里忙。”谭坝社区监委会主任杨志海说,“社区干部、各小组组长必须要来,其他的是返乡务工人员、大学生,甚至80多岁的老人都来了。”
榨菜装车
“从土地下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20多年没有参加过这样的集体劳动了。”72岁村民王德松说,“去年,社区发展的产业受了风灾,损失太大了,我们投义务工,可以减轻社区工资支出的压力。”
曾经是有名的“矛盾社区”
很难想象,如今干群和谐、群众支持社区“两委”工作的谭坝社区,曾经是渠县有名的“矛盾社区”。
在“9·18”特大洪灾重建中,因新村土地占用、购房款等问题,社区的群众与群众、群众与干部之间关系紧张,信访量大,组织威信低。
谭坝社区集中安置点航拍
2017年,谭坝社区召开群众大会,以83%的赞同票通过了《新村占地土地后遗症决议方案》,化解了搁置多年的矛盾。在邻里纠纷化解中,谭坝社区还创新提出了矛盾纠纷村级“四步走”,即组长—调委会—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逐级处理模式,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效果,群众的心气顺了、干群关系和谐了,为谭坝社区发展凝聚起了群众力量。
近年来,谭坝社区开展撂荒地整治,发展水稻、玉米种植,购买砻谷机、烘干机延长产业链条,不但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也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谭坝社区集体自主种植经营项目收入43万余元,增加群众务工性收入14万余元。去年,该社区以集体经济形式发展200亩榨菜产业,更让群众看到了产业的前景和生活的希望。眼见为实,过去气不顺、心不齐的社区现在变得团结和谐了。
发展集体经济群众上心
为何大家愿意来集体经济参加义务劳动?
王自毅说:“榨菜产业是社区发展的,集体经济搞好了,对我们也有好处。去年社区进行了分红,让我们有信心来帮助集体经济发展。”
村民收榨菜
2024年10月,在群众大会上,谭坝社区按照“积分制”细则,对“红榜”通报表彰的个人、常年居住在家60周岁以上及常年居住在谭坝6个月以上的外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在村集体务工费满1000元以上的务工人员,发放集体经济种植的新米。
“今年的青菜头采收期正好遇上春节,工人难请、用工成本高,我想号召返乡人员参与采收。通过与社区‘两委’商议,决定采用义务劳动的方式进行,对参与义务劳动的普通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困难家庭,将在困难补助发放上予以倾斜。”谭坝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晓华说。
“号召的结果是我没想到的,春节期间,我们这里打牌的都少了,大家放弃难得的休息时间来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王晓华说,“有居民专门请假从达城回来参加劳动,有人跟我说,‘王书记,如果算工资,我肯定不得来’。”
为何群众的支持力度这么大?王晓华认为,一方面是社区的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是只要社区干部踏踏实实做事,一心为民,群众自然会支持工作。
2月12日,谭坝社区的青菜头采收结束,销售了122吨,实现收入8.2万元。
王晓华说,这一季榨菜产业盈利2万元左右,谭坝社区将把这项收益用于社区发展,如创办养老食堂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