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东兴:他仅用3年成了“创业明星”,凭啥?
2022年,原本工作稳定的王勇回到家乡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观音洞村,承包土地,建立东兴区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尽管初期遭遇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技术、改善设施,让农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获得了内江市2023年“返乡下乡创业明星”的荣誉。如今,他不仅在实现自己的“农业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振兴家乡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挂家人 返乡发展农业
由于家庭贫困,王勇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为了改善家庭状况,1999年,17岁的王勇便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到了2009年,王勇成为了一位跟随工程队东奔西跑的铁路工作者。“那时候到处跑,去的地方多了,2009年的时候我们工程队在内蒙修铁路,2012年又去了西藏,修建拉林铁路、拉日铁路,后面又去了新疆和甘肃,总之哪里有活,我们就去哪里。”
这样的生活,王勇一过就是12年,在外奔波的日子太多,王勇意识到自己对家人的陪伴太少。他回忆起每次离开家时孩子那不舍的哭声,心中满是愧疚,特别是母亲生病住院,他却远在他乡无法照顾,这成为了他决定返乡的重要原因。
王勇
在深思熟虑后,王勇决定放弃原有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东兴区观音洞村。他明白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有建设家乡、为家人带来更好生活的愿望,回乡前,他就已为自己未来的事业做好了规划,一回到内江,他便马不停蹄地着手承包土地。回忆起当时的想法,他说道:“每次回来,看到村里的土地很多都荒废了,我父母都是农民,我也是村里长大的人,我就想让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于是,他在观音洞村承包了50余亩土地,经过一番考察后选择了适宜本地气候生长的10余种蔬菜水果,如番茄、茄子、玉米、豇豆、四季豆、李子等,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希望能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为家乡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克服困难 学技术扩销路
“刚开始还是把农业想简单了,技术这些没有掌握到位,吃了很多苦头。”说起自己吃过的亏,王勇感叹不已,他说道:“我回来第一次搭大棚没有经验,十多亩大棚刚搭好没多久,就全被大风吹倒了,钢架断了,薄膜也烂了,还有大棚里4亩多的玉米也全部被吹倒,直接亏损了10多万。”这次的失败经历让王勇记忆深刻,于是他决心要钻研技术,学习管理方式。
王勇先后前往山东、眉山、自贡等大棚蔬菜示范农场去学习大棚搭建技术和作物种植技术,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后不断改善自己的农场设施和种植技术,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改进。经过多方了解和学习,王勇将大棚升级为了钢架更粗的连体大棚,这样不仅具有更强的抗风防寒效果,还能实现种植面积的最大化。
据了解,大棚蔬菜的优势在于棚内温度比棚外高,使得番茄这类喜热怕寒的蔬果在冬季也能继续生长,这样就能让蔬菜提前上市,在保障蔬菜品质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收益。
在大棚的环境下自然成熟的番茄沙糯香甜,果味十足,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市场?王勇有着自己的推销秘诀。“刚开始卖番茄的时候,我会在现场将番茄分给大家品尝,就是这样慢慢的打开销路推销出去的。”
过去,从主路到农场都是窄泥巴路,给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王勇感叹道:“运输蔬菜就只能人工一次次的走泥巴小路挑或者背出去,但是政府还是非常支持我们返乡创业人员的,去年8月就把这条泥路修建成了能通车的水泥路,这下运输就要方便多了。”
现在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共有44个大棚,占地32亩,栽种了小米辣、番茄、茄子、空心菜等蔬菜,育有丝瓜、四季豆等菜苗,另外还栽种了20亩的蜂糖李。王勇说道:“我们家的番茄有很多回头客了,有的客户一年要来买几十次,还有一个客户每个星期让我邮寄10斤番茄过去。除了番茄,还有玉米、蜂糖李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成熟时都自发过来采摘。
对于农场下一步的规划,王勇表示:“接下来我有扩大规模的计划,但是由于农场附近没有河流或水库,夏天缺水问题比较严重,每年都只能从自己打的水井里抽水灌溉,如果能想办法解决水源问题,那么可能要承包土地新建二期大棚。”
回报家乡 做致富带头人
在初春的晨光中,置身于郁郁葱葱的番茄棚里,眼前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番茄苗蓬勃生长,开出了娇艳的黄色小花。村民们正忙碌着为番茄整枝打杈,他们熟练地摘去多余的侧枝,为的是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村民张德树一边低头整枝一边说道:“我基本每天都在这里帮忙,我自己的土地承包给王老板了,我就没有种庄稼了,每天就来农场里干活,比自己种庄稼强多了。”
作为返乡创业人员,王勇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受到了家乡人的很多照顾,现在他有能力了也想为家乡做点事,让村民富裕起来。“我们农场长期有10来个人在干活,到采摘期的时候有30人,全是这里的村民,他们来我这里帮忙既能赚钱还可以把自己的庄稼也种好,每次发钱的时候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所以我就觉得哪怕我没赚到钱,但是我尽我的能力,让这些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能在我这里找到一份工作,家庭条件能好起来,我觉得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回报。”
另一个大棚内,村民张金炳正在地里浇水,为四季豆的栽种做准备,他是王勇在村里聘请的管理人员。他说道:“我在这里干了3年多了,之前我是养兔子的,但是疫情后运输非常困难,我就没养了,刚好这个时候王勇回来准备做农业了,他就问我要不要来他农场干,所以我就一直在这里做活了。”
去年,王勇共发放劳务费15万元,他说道:“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变好了,政府也很支持我们回乡创业,帮助我们克服了很多创业初期的困难,前年还为我发放了2500元的抗旱资金,让我们一步步把家庭农场发展了起来,那我也有义务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我们村更好地发展起来。”
王勇说道:“搞农业确实辛苦,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的忙,但是看着有这么多新老顾客从四面八方开车过来买,我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在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下,我能帮助乡亲改善生活,带动我们观音洞村发展得更好,再苦再累都有意义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