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3+3+3”治顽疾,泸州大陆溪迎来水清岸绿

2025年02月16日 10:56

近3年来,泸州市在大陆溪采取“3+3+3”管护模式,通过开展“三长联防”、实施“三水共治”、坚持“三严并重”,整合各类资金近3亿元,改善了水质,实现国考断面达标,将昔日的生态环境“痛点”变为如今的生态治理“亮点”,入选四川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典型案例。

大陆溪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一条川渝跨界河流,其中大陆溪泸州段全长约31公里,流域面积84.18平方公里。

2021年,泸州市针对大陆溪河道生态流量不足、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河道自净能力差、沿途乡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老大难问题,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助推大陆溪水质提升一个类别,达到国家Ⅲ类标准。

大陆溪百和段

“三长联防”织密河流管理“防护网”

泸州市结合大陆溪河流情况,建立了行政河长、技术河长、民间河长“三长联防”组织体系,联防联治,形成多方管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行政河长抓总。作为河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行政河长负责统筹协调和解决河湖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对河湖的保护、治理和管理工作负总责,确保河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河流出现问题或者管理不力,行政河长要负主要责任。大陆溪原是一条县管河流,根据管理需要,市上进行提级管理,设市级河长和河长联络员单位。市级河长经常直达一线,现场督办。目前,大陆溪已设置市、县、乡镇、村行政河长36名,推动了河流管理责任的落实。

技术河长克难。技术河长在河流管理中,可提供治理技术方案和方法,是行政河长的参谋助手。泸州市以协议、招标方式,引进经验丰富的管理公司充当技术河长,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生态湿地,建立了流域水环境动力预测模型,解决了河流总氮、总磷含量和高锰酸盐、COD(化学需氧量)指数超标的技术难题。管理公司还派出4名技术人员常年服务,为大陆溪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民间河长落细。民间河长对河流情况熟悉,是河流的直接管理者,解决河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河长组织体系的有益补充。民间河长通常由当地社区、其他民间组织的成员担任,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河湖管理的社会化。流域内189名民间河长常态化开展管河护河,组织清漂、除垃圾活动,对河流水质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水共治”形成河流管理“保护带”

大陆溪作为典型的小流域,流域缺乏大型控制性工程,调节能力弱,生态环境容量差,管控难度大。泸州市坚持水资源增量、水环境提质和水生态改良“三水发力”,综合施治,推进流域环境治理。

在水资源增量上,泸州市通过建蓄水池、循环利用等方式,增加流域水资源量,补充生态用水。新建补水管道和应急调蓄池,增加补水能力达14.3万吨/天;8座水库联合调水,6座拦河坝实施“堰改闸”,保障每年枯水期不少于300万立方米的动态调控;在河道沿线污水处理厂末端新建3处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湿地,降低污染物浓度,使处理后的入河尾水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增加水资源利用量;2023年上半年,大陆溪流域干旱少雨,污水处理厂每天约1000吨的尾水成为了大陆溪的水源保障。

在水环境提质上,泸州市坚持“以水定岸”“水陆统筹”,通过恢复受损水体功能、提高自净能力、减排治污等方式实现水环境提质。在河道沿线建设三格式化粪池1713户,实现河道干流500米、支流300米范围内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沿河酒类企业落实废水接收、转运、处置三联单制度,确保酒类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达标排放”,以减少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对百和、五通、土主场镇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3个场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新增污水应急处理能力1200吨/天,实现河道沿线污水截流和有效处理;实施3.1公里河道整治和1.6公里河道清淤,使河道内源污染明显减轻;建成“高洞—四明水厂”约3公里绿色生态长廊,高洞、石牛栏、冯桥溪等4处河口湿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将河水引入生态湿地,净化了河流水体。经监测,河水流经湿地后,化学需氧量平均降低约3毫克/升,水质改善明显。

在水生态改良上,泸州市通过推广绿色种养技术,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流域生态。在流域粮油核心区集中推广绿色种植4000亩,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在水产养殖区,建设生态浮板327亩,改良鱼塘3200亩,改善水质;针对流域污染特征和主要超标因子,选取并分类投放水质净化效果好的滤食性鱼苗28万尾、田螺河蚌等水生动物10吨,吸收水体氮、磷等营养物,抑制了水体富营养化,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泸州市还通过实施管理、考核、执法“三严并重”,将管理资源整合,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河流管理“共同体”,以保障流域水质持续好转。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