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借鉴了哪项“四川经验”?国家林草局发布会答记者问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将于3月15日起施行。
何为古树名木?《条例》明确,所称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所称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相关规定。来源 国家林草局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国务院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可约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求其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应当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借鉴了四川翠云廊古蜀道“交树交印”制度。
这项“四川经验”有何背景?有何成果?又有何新发展?2月14日,在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条例》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委副书记王仕雄回答了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蜀道翠云廊古柏是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多次栽植和精心保护而遗存下来的古树群,是存世最早、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被称为“蜀道奇观”和“森林活化石”,具有重大的文化魅力、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四川省剑阁县,游客在雨中徒步古蜀道。
王仕雄表示,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是古蜀道重要节点,现有古树名木12510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尤以翠云廊古柏最具代表性。
据介绍,这片世界最大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延续这么久、保护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王仕雄说,近年来,从历代古柏保护制度中汲取治理智慧,出台了《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等,传承古制、健全新规,不断创新完善“交树交印”制度。
一是“交树”内容更加精细。对过去“走马点树”的单一数量统计,拓展完善为古柏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5方面16项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古柏保护质量综合评定,实现由“交数”到“交树”的转变。
二是“交印”范围有机衔接。将“交树交印”制度与落实林长制有机结合,将“交印”范围从过去县乡行政首长扩大至县、乡、村三级林长,并延伸至村组护林员最末梢,确保蜀道古柏每段路有人管,每棵树有人护,实现“单线”到“全县”的转变。
三是“交责”程序日趋规范。从过去签订一张“交接书”,扩充完善到“交接前现场清点、述职述责,交接中监督评议、公众见证,交接后公开公示、跟踪问效”,让每个环节清晰明了,实现“交接”到“交责”的转变。
“这些年,通过传承创新‘交树交印’制度,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王仕雄说。
他补充道,一是古树名木更健康。设立古柏保护专项基金和古柏保护专家工作站,建设“智慧树”综合管理平台,建成3个古柏保护小区。二是爱树护树氛围更浓厚。持续开展“我为蜀道植棵柏”等活动,发动全社会认养古柏,修建国省干道为古树名木让道,实现人、树、路、房、车和谐共生。三是保护发展更协同。深挖丰富内涵、推动文旅融合,精心打造“古蜀道徒步游”产品,让世界级资源产生世界级流量。今年春节期间,翠云廊景区游客达4.76万人次,翠云廊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