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春节假期的你,是否又陷入会海?是否再度与同事PPT大战三百回合?年前,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签发内部文件,向员工提出简化工作方式,包括“内部沟通严禁PPT”等六大要求,年初忙于总结、报告、计划的打工人,闻之如清露入心,叫好声一片。
大佬们争相入局。2月5日,春节开工首日,名创优品集团创始人叶国富发文《让简单成为我们的灵魂》,也提到“内部沟通严禁使用PPT”,为新的一年定下了“拒绝形式主义”的主基调。
假期结束,“诸神”归位,世界赠予你我的,似乎仍是忙碌与慌张。被疯传的内部文件,难道只能是别人家的?

这份内部文件之所以被追捧,是因为直指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也戳中职场痛点。
明代张居正曾痛斥“案牍劳形,而实务荒废”,“文山会海”之弊经千年流转,在PPT的包装下,又披上一层“专业”外衣。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年会上,面对员工的花式吐槽:“干得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要问他成绩如何,他从来都不直说,掏出PPT一顿胡扯……”,会后,吐槽者被予以重奖。另一知名企业家曾痛批中高层拿PPT欺骗自己:“只有1.5个人说真话。”凡事必要材料、凡材料必做PPT,本可化繁为简的PPT,却因滥用使工作化简为繁。
不只企业,PPT浮夸风已蔓延到各行各业。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曾在一研讨会上,指出“现在了解情况很困难,PPT一汇报,那里面水分很多”。并呼吁科研人员汇报时化繁为简、去掉包装,讲出实在的东西。当“精美放映动画”取代深度思考,“PPT页数”取代创新时间,付出的不仅是人力成本,更是机遇流失。
增加“隐形工时”的PPT背后,是跑偏的心思。各种PPT教程和攻略,极尽“媚上”之能事:“体制内做PPT,领导的照片千万别这么放!”“领导觉得PPT‘单调’时,我的一些‘小心机’”“年终总结PPT这么做的人,都把领导狠狠拿捏了!”当PPT成为绩效考核的“铁门槛”,做PPT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内耗,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预言的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牢笼”得到印证。

日常工作中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坚守是职责所在,是义不容辞,都值得礼赞。被诟病和抨击的,更多是畸形“应付形式”。
PPT“瘦身”也是沟通“瘦身”。PPT固然精美,但制作耗时耗力,往往沦为“形式大于内容”的工具。乔布斯在2011年发表的一部传记中说道:“我讨厌人们用PPT演示来代替思考,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根本不需要什么PPT。”作为代替,他让高管在开会前撰写备忘录以准备分享。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核心信息,不仅节省时间,还能让沟通更聚焦。
这样一个“办公爆品”,本该让协作更简便智能。PPT研发之初 ,本为解决在演示和分享信息时费时费力、不够灵活等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和方便性,PPT这款软件才应运而生。AI会议纪要系统,能在会议结束生成即时纪要,提炼要点,比起反复修改PPT造成的资源浪费,更为直接。创新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让职场人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数字化时代,技术正在重构职场协作模式,但不该限制创造性和多样性。

职场需要“留白”,无意义重复劳动的时间应该被释放。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用户每天用PPT创建超过3000万份演示文稿。用户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PPT的美工。从高效便利到“风评被害”,PPT为何引起“共愤”?“天天做、天天改,对技术和耐心都是折磨。”一位职场人共情道。简化工作方式,不是简单地减少工作量,工作价值如何体现,从“破”到“立”,需跨越更多维度的思考。
当企业“砍向”PPT,臃肿繁杂的职场规则被改写,更多是作为“我”的主体性绽放异彩。
Z世代择业新诉求上,对企业文化更加看重。某招聘软件数据显示,“00后”在择业中选择“及时认可”“弹性工作制”“营造企业文化”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注重平等尊重和个人成长。与其说是Z世代在“整顿职场”,不如看作时代浪潮推着职场文化走向新岸。
极限拉扯,不是管理层与职场人的有效沟通。消息已读不回、深夜电话派活、周末在线会议,模糊的职场边界催生“电子皮鞭”效应,职场人陷入“永续在线”的困境。作为管理层,应厘清工作、生活边界。作为职场人,既要有拒绝的勇气,也要留协同的弹性。如《周易》所言,“变通者,趋时者也”。
不要异化奋斗的概念,奋斗是深植于心的信念与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别让“泛滥的PPT”“表演式上班”“代他人写材料”“下班开会”等消耗精力、透支健康。真正的职场,不在挣脱引力,而是在有界苍穹下翩然起舞。

你所在公司内部沟通主要采用哪种形式?提高沟通效率,你还有什么建议?评论区聊聊~
撰文/ 吴德玉 车家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