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年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丨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川渝联合采访行

2024年12月30日 14:01
评论

“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8.2万亿元,占全国6.5%,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12月25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媒体吹风会暨川渝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吴永洪介绍。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来,川渝两省市密切党政交流,强化战略协调、政策协同、工作协作,有力有效抓好“两中心两地”建设目标任务落实,在发展态势、创新动能、开放能级、民生福祉、融合融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当天,川渝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接下来,中央媒体、川渝两地主流媒体共21家新闻单位,将深入四川成都、眉山、德阳、广安以及重庆铜梁、永川、万州等地深入采访,呈现川渝两地共促产业科技发展、共同建设统一市场、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深化生态环境共治、推动社会共建共融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

建设经济中心,增强承载和带动功能

五年来,川渝携手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统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成渝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培育打造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优势地区发展能级加快提升。

在产业联动发展方面,吴永洪介绍,川渝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培育形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渝地区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此外,双方还共同打造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成都天府、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高质量运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成渝中线、成达万、西渝等高铁提速建设,长江上游铁公水联运枢纽港口体系基本成型,建成川渝间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26条,出川大通道达到48条。

建设科创中心,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记者从媒体吹风会现场了解到,过去五年,川渝还携手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了创新资源集聚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具体表现在双方协同共建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西部科学城加快成势,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投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在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双方已累计实施科技攻关合作项目257项,形成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

“川渝还协同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开展川渝协作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组建了川渝技术转移联盟、科研院所联盟等科技组织。”吴永洪说,此外,双方还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万家。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事实上,在经济和科技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川渝也在积极破除制约经济、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此,在过去五年中,川渝还在携手聚焦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有力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双方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牵引,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合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共同印发财税利益分享框架协议,推动成德眉资与重庆实现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交易。

与此同时,推动川渝金融监管与金融审判一体协同,促进跨地区机构联合授信、额度共享、抵押物互认。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4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日均办理超2万件次。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以来开行超过2万列。

此外,聚焦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年来,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也在不断优化。

“我们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建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超1000万亩。”吴永洪介绍,同时持续实施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居民身份证换领、公积金互认互贷等高频便民事项全面落地。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