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活就业者好就业、就好业!温江建成11个灵活就业工坊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形态也日趋多元。在每个镇街建设至少1个灵活就业工坊,是2024年温江实施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记者从区人社局了解到
截至目前
全区已建成投用灵活就业工坊11个
多元化的就业服务进一步满足了
各类重点群体的灵活就业需求
引入非遗项目
居民有了一技之长
“在制作竹编的时候,我们用排针能够让篾条宽度保持一致,做出来的产品也会更加美观一些。”近日,在金马街道蓉西新城·灵活就业工坊,灵活就业的居民们正忙着赶制一批文创产品订单,青神竹编第三代传承人凌千雅也在工坊里,不时为居民提供指导意见。
蓉西新城·灵活就业工坊位于金马街道蓉西新城B区,今年10月建成投运,由引入的第三方组织运营,为居民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荐等服务,可辐射周边居民约1.5万人。此外,引入千雅竹编艺术工作室团队,打造“非遗竹编”文创艺术,为大龄和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
该就业工坊投运后,吸引了100多名居民报名参与,11人获得国际竹藤中心证书,成为竹编“初级匠人”。
社区居民李双建说:“现在年龄大了,又没啥技能,到这里学习一门技术,可以多挣点钱贴补家用。”目前,蓉西新城·灵活就业工坊以“原材料+订单”模式,销售灵活就业人员简单竹编产品,每半月开展常态培训,助力居民增技增收。
据悉,明年,蓉西新城·灵活就业工坊将引进面塑、变脸等项目赋能,开展多元技能培训,吸引更多人参与。
帮扶特殊群体
让残疾人实现价值
今年,涌泉街道利用容和苑小区一楼闲置载体,在原有灵活就业驿站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了泉匠·灵活就业工坊。在区人社局、区残联等部门和涌泉街道的指导下,泉匠·灵活就业工坊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鱼凫守艺人等校企资源,成功推出“泉匠中药文创”系列产品。
今年20岁的潘潘因先天疾病无法行走,智力发育也受到影响,家人对其今后的就业感到忧虑。泉匠·灵活就业工坊投运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潘潘奶奶邹淑君带着他来工坊尝试学习。因为行动受限,工坊老师给他安排了最简单的掺药工作岗位,经过培训、试用,他很快适应了自己的岗位,承担裁布、包药、塑形等工作。邹淑君也留在工坊,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潘潘。
潘潘每个月都有收入,我在这里也能一边工作挣钱,一边照顾他。
——潘潘奶奶 邹淑君
据了解,目前泉匠·灵活就业工坊已吸纳了12名特殊困难群体,借助校企资源力量,研发中药槌、香囊、香珠、枕/垫等手工产品10余种,实现灵活就业增收15余万元。
丰富项目资源
让就业选择更多元
非遗技艺培训、文创产品研制、旗袍设计制作……按照“一镇一品、一坊一特色”的灵活就业工坊建设思路,目前,温江各镇街均已建设投用灵活就业工坊,全区投运灵活就业工坊实体数量达到11个,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灵活就业工坊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
社会参与相结合,集聚人社、妇联、
残联等部门力量,广泛链接企业、
高校、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组织运
营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梦楠介绍,目前全区各灵活就业工坊共引入文创制作、非遗技艺等优质项目20余个,带动灵活就业228人,累计开展生产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为灵活就业人员增收500元-3500元不等。
下一步,区人社局将推动建立优质项目资源库,常态化收集园区、企业、高校等优质项目信息,并通过定期举办项目对接洽谈会的形式,为灵活就业工坊提供丰富的项目资源,为广大市民搭建集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就业指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记者:张学琳 王戎 杨茜睿 陈思洋
编辑:彭棣 刘娜 赵术君
审核:陈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