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村少年到文化传播者,66岁的他只为蜀道文化天下扬
11月22日,在一场主题为古蜀道历史文化的省市级社科立项课题开题报告会上,广元市剑阁县66岁的退休干部罗启带领团队获批省市重大专项、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15项,其中获批2项省级重大专项。
2012年至今,罗启所在的团队共申报立项41项省市课题,结题29项。其中,《人文剑阁》(社科普及读物)已被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重点项目,为古蜀道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现场,个子高高、目光炯炯、衣着简朴的罗启感慨地说:“爱到极致就有了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蜀道、走进蜀道,是我一生的责任。”
与“文”结缘,从小山村走进人民大会堂
1958年,罗启出生在剑阁县原碗泉乡,他家距“张飞柏”不到500米,从小常围着古柏玩耍,听老师讲蜀道的壮怀故事,探究、传播蜀道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逐渐发芽。
1980年,罗启担任碗泉乡文化站辅导员,他白手起家,带领乡民用锄头和镰刀,在荆棘丛生的山地上建起文化活动场所。“我四处筹钱,自己到深山里砍树抬木头,自己动手平整地基……”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罗启无怨无悔:“脚下这片悠远而沧桑的蜀道,让我的心里始终激荡着责任和豪情。”
罗启采取“以文补文”的方式,把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1989年,碗泉乡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他受到鼓舞,工作干劲更足。“两年后,我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将前往人民大会堂领奖,激动得睡不着觉,这个荣誉激励着我的一生。”罗启回忆道。
载誉归来,他把500元个人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组织,继续投入蜀道文化研究。此后多年,无论在哪个岗位,潜心于蜀道文化研究和传播,始终是他刻进骨子里的热爱。
以“校”为媒,发展18个蜀道文化分讲坛
11月15日一大早,罗启便忙着去剑门关蜀道文化分讲坛——剑阁县普安小学讲课。
“蜀道是一个诗文画廊”“蜀道石刻是国之瑰宝”“蜀道上的古柏群——翠云廊是世界奇观”……听蜀道故事、读蜀道诗词、悟蜀道精神,看着孩子们认真思索的模样,罗启眼里满是慈爱与欣慰。
12年前,罗启带着更好传承蜀道文化的心愿,提出“创办剑门关蜀道文化讲坛,在古蜀道沿线学校发展分讲坛,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的想法。经过多方努力,剑阁中学、龙江小学等15所学校和剑阁县老年大学、剑阁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剑阁成人教育中心均设立了分讲坛。一些学校不断创新蜀道文化“打开方式”:编写校本教材、跳起课间操《剑门灯舞操》、课前三分钟融入传统文化……
剑阁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齐坤勇说,“凡接触过罗启老师的人,无不为他对蜀道执着一生的热爱所感动。如今,讲坛枝繁叶茂,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承体系。”
资料显示,10多年来,剑门关蜀道文化讲坛共举办1261场,投入主讲专家和老师1236人次,受众人数达83万余人次。2018年,该讲坛被授予“广元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与“友”同心,把蜀道文化传播更远
2012年6月,罗启牵头成立剑阁县蜀道文化联合会,随后经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批准又建立了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退休后,他联合一批蜀道爱好者,进一步挖掘、研究、普及蜀道文化。
84岁的退休教师李登禄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课题,探究问题,考证遗存。“他退休多年,还在为蜀道文化研究和传播贡献余热,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精神力量的鼓舞。”李登禄深有感触地说。
西华师范大学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院长、蜀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金生杨说:“组织者罗启和他们团队,蜀道文化课题研究势头强劲,蹚出了一条传承、弘扬、繁荣蜀道文化新路。”
2014年至今,罗启牵头举办五届蜀道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吸引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爱好者参与,征集稿件4812篇,并将优秀作品编印成册。今年春节,罗启牵头组织的蜀道文化惠民活动从除夕演至初七,正月十五还举办了“龙腾盛世,相约剑州”元宵晚会,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也是成绩斐然,荣获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称号,并且连续三次被评估为全省优秀社科普及基地。而罗启本人,更是多次获全国、省、市、县表彰。面对诸多成绩和荣誉,罗启却谦逊地表示,“只要生命尚存,我对蜀道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就不会停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