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鲥鱼撬动千万产值!新质生产力赋能泸州农业
鲥鱼,长江三鲜之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销声匿迹。
“占地50亩的鲥鱼繁养殖中心全面建成后,只需2名管理人员,就能创造每年1000万元的产值。”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江阳区鲥鱼全产业链项目技术顾问刘青华认为,这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的体现。
去年,泸州市江阳区与来自苏州的两家公司签约,合作开展鲥鱼智能生态养殖及衍生胶原蛋白和卵肽生物医药应用的全产业链开发,打造高端水产示范项目。
目前,项目有了新进展。近日,在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江阳区鲥鱼全产业链项目之一的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正式投运,首批1万尾鱼苗投入现代化智能养殖大棚。
全产业链开发
年产值超千万元
“明年这个时候,这批鱼苗将长到每尾1.2斤左右,达到上市销售规格。”11月21日,站在露天鲥鱼养殖水池旁,刘青华介绍说,目前鲥鱼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场销售价格是每斤300元至500元,明年这一池鱼保守估计产值能达到数百万元。
养殖大棚旁边的大片空地,明年将建成鲥鱼繁殖场。据刘青华介绍,目前泸州养殖工厂用的是其团队在苏州基地的鱼苗。待繁殖场建成后,将在泸州培养、销售仿生态繁养殖的鲥鱼鱼苗,为周边乡镇、区县、省市养殖户提供鱼苗和生态养殖技术。
届时,这里将形成鲥鱼繁养殖研究中心,年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
“鲥鱼全身都是宝。我们对鲥鱼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研究,发现198个基因组中含有强大修复功能的基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发机会。”因2007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鲥鱼人工繁殖,而被誉为“中国鲥鱼之父”的刘青华,研究鲥鱼数十载,他说,正是基于这个发现,项目开始做鲥鱼全产业链开发。
位于江南科技产业园的江阳区鲥鱼全产业链项目鲥鱼研发加工中心,已经装饰一新,即将生产鲥鱼肽系列新产品。
目前,江阳区鲥鱼全产业链项目生物医药方向上,正在全力推动鲥鱼肽系列产品上市销售。作为鲥鱼肽系列产品之一的蛋白固体饮料将在本月底实现试生产。
目前生产厂房、设备和原料均已到位,一旦取得生产许可批复,即可开足马力生产。“2026年,鲥鱼肽将进军欧美市场。”刘青华说。
下一步,研发加工中心将延伸链条增效益,充分发挥鲥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积极推动鲥鱼保健食品、医美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开发,不断提升产业效益。
博士技术人才
在泸州智能养鱼
作为一位泸州引入的技术人才,刘青华博士带领了三个不同领域博士后团队、领导一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他在泸州如何养鱼?答案就藏在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这个名称中。
目前,该工厂是刘青华团队打造的鲥鱼养殖3.0版本。针对鲥鱼生理特性,其团队打造了一个仿生态、智能化的繁养殖系统。
仿生态。工厂养殖的鲥鱼生活在仿生态的环境中,有最适合鲥鱼的仿季节温度、光照调控以及生态饵料。采用鲥鱼、银斑鱼和大河蟹生态混养技术,通过生物链促进鲥鱼生长。通过生态水草浮床模拟自然水质,减少养殖用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660米仿生态溪流实现循环水养殖,通过循环水净化技术实现零排放,对生态环境零污染。
目前,工厂内混养的银斑鱼正在上市销售,大河蟹也将在明年投入蟹苗并上市销售。
为什么要打造仿生态系统?刘青华说,在仿生态环境下养殖的鲥鱼具有野生鱼的品质,没有普通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存在的土腥味、口感较差等问题,呈现了鲥鱼原有的口感和风味。“这种方式养殖的鲥鱼销售价格比普通养殖的鲥鱼贵。”刘青华说。
智能化。鲥鱼养殖池旁边的监测设备,正在实时监测水中氧气溶解量、温度等数据。如果遇到温度低于5度、溶氧量低于5ppm等突发事件会自动报警。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是全国首个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实现线上和线下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养殖的鲥鱼全程可溯源。
“智能化管理系统极为方便,不需要人工去目测水质、感知温度、观察鱼是否缺氧等。”刘青华说,通过智能化管理,35亩的养殖区只要一个人值守,最大限度提高了生产管理的衔接和效率,做到高效生产。
“就是用最新最好的技术和最适合当地环境的创新手段,研发最好的产品,提高产品价值,体现新质生产力优势。”刘青华表达了他对新质生产力的看法。在他看来,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中,智能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防范养殖风险,仿生态创新技术又让鲥鱼拥有上佳品质。这些创新,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的具体体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