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 | 一尾鳗鱼从川南“游”出国门
【开栏的话】
在繁忙的拼经济搞建设生产现场、在农时不等人的小春播种田垄上、在书声琅琅的校园中……初冬时节,巴蜀大地热潮涌动。
为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将推出《守初心 强“四力”助发展》系列报道。记者将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深入生产车间沃野田畴,在讴歌时代、书写历史的进程中,永葆初心、践行“四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敬请垂注。
木板上分出4条滑道,工人们从水池中捞起鳗鱼,按照重量滑入不同的网兜。分选好的鳗鱼从养殖基地出发,将在成都市大邑县的加工基地被制作成蒲烧鳗鱼,再销往全国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截至11月6日最近一次发货,位于宜宾市江安县阳春镇的鳗鱼养殖基地今年已发出300余吨鳗鱼。
11月1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距离养殖基地不远处的建设现场,新厂房的钢结构已完成施工,工人们忙着将保温板安装在屋顶和墙面上。
这里是四川乃至西南目前唯一的鳗鱼集中养殖基地。眼下,200多万尾鳗鱼生活在100余亩的室内恒温养殖场里。
鳗鱼养殖对水质和温度要求高,其用到的种苗和饲料来自沿海地区。因此,之前鳗鱼养殖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2015年,离开互联网公司计划创业的魏森,在一场高中同学聚会上认识了在成都大邑从事鳗鱼加工销售的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明国,他们认为可以在四川建立养殖基地。
“一尾鳗鱼苗10元,养殖一年左右的出栏价可卖到每斤50元,加工成蒲烧鳗鱼后,品质较高的可以卖到上百元一斤。”魏森解释,在高额的利差面前,种苗和饲料的运输成本并不是考虑的关键,重点是如何找到洁净的水源,提升鳗鱼成活率。
在东部沿海地区,鳗鱼大多在露天土塘养殖,受水质和环境影响,成活率在85%左右。2018年前后,魏森和沈明国沿着川内的河流找点位,最终选择了江安县。这里面朝长江,水资源丰富,经实地检测,水质满足鳗鱼“挑剔”的要求。
彼时,江安县正在推动渔民退捕上岸。这个曾经水产捕捞、加工行业发达的县,一度出现水产行业空白。“通过省水产局介绍,我们认识了魏森和沈明国,但那时我们对鳗鱼养殖还不太了解。”江安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股股长张新才回忆,洽谈时,县农业农村局中有一多半人还没吃过鳗鱼,更不要提了解鳗鱼养殖方法了。
2019年,位于江安县的“川鳗郎”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约140亩,集规模化、工厂化、现代化养殖为一体,132口鳗鱼养殖池可同时饲养500万尾鳗鱼,年产鳗鱼600吨。引入长江水,养殖基地的鳗鱼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相较沿海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养殖基地门前的水塘依山势而建,养殖产生的尾水逐层净化,上层的水塘种满用于初步净化的水葫芦,下层的水塘安装有净化设备,排放出的尾水能达到《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净化后的尾水并非直接排入长江,而是通过管道、沟渠免费提供给基地周边的10余家淡水鱼养殖户。距离养殖基地不远处的金江村养殖户邓科告诉记者,尾水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富含氨、氮等元素,用尾水养殖不仅节约水费,还能提高产量。
围绕鳗鱼养殖基地,江安县建设了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一方面聚焦鳗鱼下游加工产业,今年底将建成的二期养殖基地配套加工车间,尝试开发鳗鱼酱、鳗鱼营养品等产品;另一方面,发力县域特色鱼类和早虾养殖。张新才介绍,目前,江安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3.6万亩,今年渔业总产值预计突破6.5亿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