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听记者们畅谈如何当好“记者”
11月8日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当天,“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主题采访活动在成都启动。
启动仪式现场。
活动中,来自全省各级媒体的记者代表们相聚一堂,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力”,交流分享心得体会,畅谈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好“记者”。
记者们交流座谈。
谈理想信念
深入一线,在巴山蜀水的新貌上着色
“回望来时路,感恩新闻这份让我成就感满满的职业一直让我活得充实而又意义。”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启米翁姆说,今年是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第25个年头,讲了25年别人的故事,在记者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
启米翁姆作分享。
“首先,我是一名来自高原、半路出家的记者。”启米翁姆回忆,刚参加工作时,自己没有任何新闻专业基础,跟着前辈们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我要求自己成为一名用脚步丈量高原的记者。”启米翁姆说,自己这些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拍摄出更多带着高原露珠、阳光、泥土,散发着酥油味、糌粑味的节目,老百姓才爱听爱看。“今后,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向世界讲述高原故事的记者。”
坚守基层,是记者们频繁提及的重要理想信念。这份信念,在现场有了更多的传承。“作为一名95后青年记者,今天能在这里得到前辈、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我倍感荣幸,也备受鞭策。”双流区融媒体中心青年记者代表周童说,自己进一步体会到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的意义,“我一定像前辈们一样,走向农田、工厂、企业,走向基层、走向大地,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新闻记者的光荣使命,一直在路上。”
周童作分享。
甘孜州传媒中心记者王雪涛生动讲述了在康定“8·03”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报道的经历。“要把消息第一时间‘抢’出来。”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在营救现场、安置点、救灾指挥部……王雪涛说,自己深切感受到只有亲身经历、亲眼见证,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到现场去’不仅是对抗虚假新闻、深化报道内涵的利器,也是作为记者责任感与职业精神的体现。”
王雪涛发言。
“做舆论监督,不仅要深入基层,还得‘刚柔并济’。”来自绵阳市新闻传媒中心的乔佳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理念。她说,舆论监督“态度”的刚,是底线和原则的刚,是立场和作风的刚。此外,“刚”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内容要刚。“只有始终坚持:事实清晰,证据确凿,才能让报道内容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推动问题的处理解决。”谈及舆论监督的“柔”,乔佳说,这需要记者带着民生情怀,多角度去看待每一个问题,让报道从民生走入民心。
乔佳作分享。
谈经验技巧
夯实专业根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有记者谈理想信念,也有记者分享经验技巧。
来自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的记者刘畅分享了自己讲好“四川故事”的经验。“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刘畅说,要坚持主责主业,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提升新闻报道质效。“要扎实深入基层,比如写‘农业’就不能只写‘农业’,要传递百姓的声音,反馈基层的诉求。”
谈及重大主题报道,刘畅说,当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时,主流的声音就会变得更感人、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力量。刘畅还分享了如何将小切口、小场景的稿件写得生动感人的经验,“当我们行动时,基层是最好的‘战场’。”
作为基层融媒体代表,青羊区融媒体中心的胡瘦影围绕“区级融媒体中心应该如何寻求价值认同?”“如何放大自己的声量?”两个问题分享了工作经验。她说,青羊区融媒体中心以“小人物、小切口、小角度”为主线,将笔尖镜头对准基层一线的个人、团体、企业,在平凡中寻找微光的力量。“近年来,我们推出了《城市守门人》《我在成都开小店》《成都街巷英雄》等一系列以平凡人物为主角的系列报道,用有温度的‘小而美’故事引发受众的情感价值共鸣。”
胡瘦影作分享。
“融媒体时代,网上群众工作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领域。”雅安市融媒体中心的编辑李洋讲述了制作《有事儿找老坛》问政短视频栏目的故事。他说,问政与短视频的结合深化了问政的形式,让更多群众的声音被听见,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谈及工作经验和方法,他引用了不少生动的案例,让现场的同行们频频点头称赞。“一定要和群众做好互动。”李洋说,做问政的初心就是以帮群众解决问题为目的,要坚守初心别博眼球。
李洋发言。
“守初心,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强‘四力’,夯实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根基;助发展,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启动仪式现场,四川日报·四川在线记者陈旻翔代表天府融媒联合体成员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要时刻铭记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希望大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深入城乡社区,深入农家院落,讲好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四川故事,书写新闻工作者的新时代华章。”
陈旻翔代表天府融媒联合体成员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