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如何更好保护利用?四川构建“1+4”研究体系
四川作为文化遗产大省,现存石窟寺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超全国总量的⅓,题材多样、分布广泛、序列完整,历史与艺术价值深厚,生动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时代下,这些文化瑰宝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
这两天,由四川省文物局等主办的四川石窟寺保护利用系列专家咨询会在自贡、乐山两地召开。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齐聚,以乐山大佛、荣县大佛等为例,分析文物保存现状,畅谈保护利用方案。
四川石窟寺资源中,唐代大型单体石刻造像数量众多,如乐山大佛、荣县大佛、资阳半月山摩崖造像等,是中国南方石窟与中国晚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其中,乐山大佛因长期受风雨、日照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文物面临日益严重的病害威胁。如何有效“看病治疗”?文保专家建议,当地应在对乐山大佛崖壁危岩体、山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勘察基础上,组建高水平、跨学科的专家智库;进一步开展岷江航电老木孔枢纽工程对乐山大佛影响深化评估工作,勘察大佛沿江水下岸坡的淘蚀、溶蚀状况,制定治理方案等。
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石窟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出台《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明确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水平十大举措。
据介绍,全省目前正加快构建涵盖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元石窟研究院、巴中石窟研究中心的“1+4”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加强系统性保护、深化多学科研究。还将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面摸清四川石窟寺资源“家底”,加快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守正创新推动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