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 | “聪明”的车,来自四川这个园区
“聪明”的地铁列车长什么样?自动唤醒、发车、运行,就连洗车、回库、休眠这些环节,统统都能自主完成。
“聪明”的车离不开“智慧的脑”。这样的“智慧大脑”,诞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自主研发、多项创新
“聪明”的车这样造
走进位于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交控”),一楼的轨道交通未来实验室停放着一节等比例地铁列车模型,闸机、车厢、智能信息显示屏等深度模拟了未来智慧列车的模样,科技范十足。
成都交控于2021年12月落地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200余名研发人员。公司致力于行业领先的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前面所说的“智慧大脑”系统,其设计、研发、测试和安装调试等环节都在这里完成。
如今,这套“智慧大脑”已运用于即将开通的成都地铁27号线一期项目上,这也是成都首条具有高架区间的全自动运行线路。
“我们于2021年底启动系统研发,2023年9月完成整体产品开发,今年实现产品交付。”据成都交控副总经理奚佳毅介绍,这套系统针对成都地铁27号线一期高架线路、地区环境等进行了专属研发,创新应用了“全电子联锁技术”、“自主后备运行模式”以及量身定做的“湿轨模式”等创新技术,全面提高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技术中不少属于国内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取得了17项专利。
产研联动、创新发展
“成都造”智慧大脑走向全国
成都交控二楼的在建项目测试中心里,研发团队正针对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场景,对其自主研发的一套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进行测试。未来,这套控制系统将应用于北京、深圳、苏州、天津等城市的轨道交通上,为列车全自动运行带来更多可能。
“我们完成并发布专利50篇,累计实现签订合同超21.85亿元,企业从最初的100余人增加至现在的200余人,已取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成都交控董事长张扬介绍。
一个园就是一条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对园区内企业发展极为重要。张扬介绍,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聚齐了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企业,“近邻之便”缩短了“智慧大脑”的生产周期。“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计轴子系统就由园区的成都科安达智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国产化生产,它主要应用于信号系统中的车轮检测。”张扬说。
更多的“朋友圈”还在构建。成都交控联合成都安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站台门系统与列车信号系统专业间的互联互通,进而缩短开关门时间,提升站台门故障处理速度,让乘客出行更高效。而安扉科技与成都交控仅一墙之隔。
由成都轨道产投集团、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车辆空调“研造修”基地,正全力布局车辆空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维保中心以及供应链中心等,让列车空调更节能、温度更适宜。
“我们聚焦主攻产业方向,合力引进相关企业落地园区,推动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成都轨道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紧盯新一轮信息化、数智化、智能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他们通过“链主聚链属”发展模式,促进本地产业体系补链、强链、延链。目前,园区已形成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圈链融合、集群发展
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数据显示,成都已汇聚570余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逐步构建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2024年上半年,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为帮助企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协同“积流成渊”。近年来,成都轨道集团协同本地链主企业以及产业链专业头部企业,联动金牛、新都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子高能级“有根企业”,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形成全生态融合、全链条发展态势。
另据成都轨道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级部门牵头指导下,他们正联合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区、产业链企业推动成立成都市城轨交通产业协会、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搭建本地产业链重点配套企业与链主企业的供需交流平台,帮助外来企业在园区扎根生长。
加速新质生产力“链”上成都造。据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强化轨道产业生态建设,全力促进轨道交通产业“数智化”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加力招引培育一批本地硬核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水平推进成都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