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新闻观察|汇聚全球“最强大脑” 数字化保护地震遗址

2024年10月28日 09:09
评论


近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绵阳北川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地震遗址的“保护之道”。

动图1.gif

伴随这场会议,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了纪念遇难同胞、承载抗震救灾精神以及给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绵阳原址原貌将遗址保留下来。从完好保留到精细保护,工作人员运用了多种数字化手段。

动图2.gif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地震遗址文物保护与建筑抗震研究实验室主任 阙小勇:我们通过无人机对整个遗址内127处文保建筑进行了倾斜扫描,从而获取了建筑的三维信息,实现对遗址的数字化保存。后续我们还将持续对文保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文保建筑的动态三维信息库,动态掌握遗址受环境影响下的保存情况。

动图3.gif

此外,我们还利用前端感知设备,对建筑实施实时监测预警。比如,你看这个柱子上的装置就是倾角仪,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实时监测文保建筑的倾斜角度变化情况,防止文物本体因倾斜角度变化过大而出现倾倒。

还有这个设备就是裂缝计,它主要是通过这根钢丝的长度变化实现对建筑裂缝变化的监测。

另外,我们还有屋顶的沉降仪,用来监测建筑的竖向高度变化。

动图4.gif

像这种精密设备,我们前期试点阶段共设置了71个,有了这些设备,再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结合网络平台,就能实现对建筑状态的实时监测。一旦文保建筑相关数值出现变化,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得到预警信息,然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及时进行保护。

动图7.gif

历经16年,地震遗址依然矗立在这里,供我们寄托哀思、铭记历史、传承抗震救灾精神。而随着这场国际学术交流会的召开,全球智慧汇聚到这里,遗址的“原真性”将得到更精细的保护。同时,保护的意义也在不断放大,将引领全球地震遗址保护的新方向,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希腊雅典国立理工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结构工程专家 纳西斯·库慕西斯(Vlasis K. Koumousis):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所学校,我们可以从土壤和结构系统的支撑中提取信息,我们希望为抗震结构科学作出很大贡献。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