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在希望的“甜”野上| 内江糖业的黄金时代

2024年09月30日 09:13
评论

9月25日下午,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召开会议,研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甜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的部分内容,纳入内江史志资料事宜。两个月前,来自社会各界的80余名文史研究人员对内江糖业发展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建议。

翻开文字资料,内江糖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无比。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内江糖文化研究会会长申福建介绍,内江糖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创造了糖业的黄金时代。

上千年的种蔗史

夯实了中国重要的制糖基地

内江种植甘蔗,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年间(公元674年左右)。

彼时,芦蔗这一优良甘蔗品种随佛教从印度传播到内江,古代印度甘蔗制糖技术也同时传入,后出现断代。1941年版《甘蔗学》曾记载:“内江是印度蔗糖技术传至中国的第一个据点”。


吃甘蔗,过新年(资料图)

清朝,闽粤客家移民的到来,将连接成、渝重要通道的沱江流域作为聚居之地,发展糖业生产。康熙年间,移民曾达一将福建蔗种引入内江,随后又引入制糖工具和技术工人,开启了内江300多年种蔗制糖史。制糖使曾氏移民家族迅速在沱江边兴旺起来,清末民初,曾家糖坊最多时达1000余家,与沱江两岸“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盛况相得益彰。

抗日战争爆发后,内江人民深明大义,充分保证战时食糖供应。据资料记载:1942年到1944年三年中,内江县食糖销售112342吨。内江酒精生产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战胜日寇封锁而造成的能源紧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橘糖和糖蜜作为主要原料,制造动力酒精,可做飞机燃料之用,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

内江制糖业迎来鼎盛时期

以前,内江的蔗糖生产方式主要是靠牛拉辊子榨蔗、铁锅熬糖,外加漏罐、黄桶、晒席等土法生产,没有一家完整的机制糖厂。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内江仅存两家没有压榨设备只能加工糖浆的“半载糖厂”。制糖工业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与原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内江糖业亟待振兴。

1951年,内江设立川南糖酒工业管理局,政府向蔗农发放生产所需的肥料和种子,并发放贷款以扶持甘蔗生产。

同年,内江酒精厂转向产糖,1952年11月,更名为四川省国营茂市糖厂。1952年,资中糖厂进行技术改造,成为四川第一家日榨蔗500吨的全机械化中型糖厂。1956年3月,在内江椑木镇建设日榨1000~1500吨大型机械化糖厂——内江糖厂。该厂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糖厂,为“一五”计划期全国限额以上694项重点项目之一。与此同时,银山、球溪河、简阳、资阳、茂市五家机械化糖厂也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内江制糖业日榨蔗能力达2840吨,为全国之冠。

内江糖厂清净车间(资料图)

1957年,内江糖业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鼎盛时期,甘蔗种植面积37.47万亩,蔗糖产量7.54万吨。这一年,也被糖业专家称之为内江糖业的“黄金时代”。

1951年11月至1952年2月,著名作家沈从文随土改工作第七团,来到四川省内江县第四区烈士乡(今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双才村)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前后共计108天。此期间,他给亲人写了9封家书。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水名沱江,大如沅水,两岸肥沃无可比拟,蔗园橘子园都一山一山连接……土地之厚,除山东胶东外,实在无可比拟……”

糖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关注

制糖量提高后,内江糖业不断创新,开展综合利用,成为“三白”产品——白糖、白酒、白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发展成为内江经济的支柱产业。

甘蔗种植面积广泛,蔗糖产量高,使得内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糖业基地,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内江的经济地位,还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江工业经济总量都位居四川第三位,号称“内老三”。


八十年代的内江糖厂  (陈举才摄


内江糖厂的塔吊正在转运甘蔗(市档案馆提供)

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从成都乘火车去重庆,沿途考察四川各地情况。专列停靠内江资阳站,紧靠车站的就是一块甘蔗地。毛主席跨进这块地里观察许久,对身边的人说:“甘蔗这东西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应很好地发展。”

1958年3月7日,周总理在内江火车站买蜜饯。亲历者在文中写到,“周总理看了看,喜悦地说:‘嗯,色泽、香气都不错嘛!……周总理用手朝蜜饯划拉一下,说:每样都给我称点。

1958年初春时节,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和薄一波路过内江,专程到内江糖厂视察。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内江制作了一头七百多斤重的冰狮,作为国庆献礼送往北京。气势雄伟、巧夺天工的冰狮受到了首都人民及国际友人的赞赏。

1960年初夏时节,糖厂用榨糖后的废弃物质生产出第一批尼龙,恰逢彭德怀来厂视察,厂里便特意用这尼龙编织出一双尼龙袜,送给了彭德怀。

技术支援其他国家

内江糖“甜”到了大洋彼岸

1960年11月24日,古巴人民共和国经济代表团访华。次日,代表团团长、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切·格瓦拉乘坐专列到内江参观内江糖厂,考察我国自制设备进行甘蔗综合利用的情况。

格瓦拉对制糖流程非常内行,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访问中,他对制糖的每一道工序都看得很仔细,对中国生产的制糖设备十分赞叹,并表示回古巴后要把这一经验向全国推广。


格瓦拉在内江糖厂,一边与工人亲切交谈,一边在本子上做些记录。(内江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供图)

这是内江糖走出国门的一次重要记录。但在原内江糖厂制糖分厂厂长李子文看来,还远远不止于此。

他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江便组成援外专家组,向非洲马里等国家提供制糖技术支持。据统计,2000年起至2021年9月止先后有100余位从“内糖”走出国门的“中国专家”,分别在马里、马达加斯加、多哥、贝宁等国的糖厂进行技术援助。

他们思想过硬、忠于职守,运用科学知识和在内江积累的经验,攻坚克难、培养人才,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得到所在国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所在国官员的好评。有的还担任经理、总工程师等实职。截至2021年9月,仍有20余人在国外工作。

原内江糖厂副厂长冷皓明表示,虽然内江糖业往日的辉煌不复存在,但糖业发展的历史和甜城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流传了下来,并深远地影响着当下。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