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光辉的历程 闪亮的坐标丨峨边人民礼堂:唱响“万千栋梁献国家,满目青山还人民”的时代赞歌

2024年09月29日 09:20
评论

川观新闻记者 杨艺茂

西南边陲大渡河畔,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沿坡而建,静谧安逸。这里属于川南小凉山区,也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攀西地区的黄金旅游节点。

峨边拥有林地面积300余万亩。70余年前,四川省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原川南林业局,当地人也称“川南森工局”)开始驻扎峨边,肩负起育林兴林的重任。彼时,各方英才从祖国各地涌入峨边,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了几代青春。他们有一个骄傲的名字:森工人。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四川率先试点,省政府在川南林业局举行封锯仪式。拥有远见卓识的峨边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48年的森工生产历史结束,开启护林育林时代。4000多名伐木工人响应号召,化身为护林员。

在川南林业局大院中,有工人们最喜爱的俱乐部。这里,承载起一批批森工人的精神文化寄托。在这里,既回荡着“万千栋梁献国家”的豪迈之歌,也镌刻着“满目青山还人民”的铮铮誓言。

两年前,升级改造后的俱乐部,融入峨边城乡风貌改造,原建筑换上新装,成为全县的“人民礼堂”。时代在变,风貌在变,名字也变了,不变的是峨边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俱乐部”重新修缮后更名为“人民礼堂”。杨艺茂 摄

回望

那些闪亮的奋斗瞬间

陆运木材、天然林禁伐区挂牌、护林防火工作会、育林兴林丰碑……记者走进四川省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大院,大气恢弘的三层红墙建筑尤为醒目,顶部立着“人民礼堂”四个大字。在礼堂左侧,一排红色文化墙将历史定格在一幅幅图画、一个个雕塑、一张张老照片中,这些泛着岁月印记的老照片,镌刻着数十年来森林工人栉风沐雨中的汗水和成就。

人民礼堂左侧的文化墙,镌刻着森林工人奋斗的光辉岁月。杨艺茂 摄

“你看,这棵树与人民礼堂同岁,是森林工人的精神象征。”四川省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副部长李仕洪在局里工作了38年,他指着礼堂左侧枝繁叶茂的攀枝花树说:“以前在林场工作条件艰苦,俱乐部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艰苦岁月偶尔的调剂品。”

川南森工局旧址大院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奋进记忆犹新,森林工人的艰苦奋斗得到印证。据原川南林业局副局长白仕安讲述,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区职工下班后常常是“三块石头顶口锅,四根木桩撑间房,嘴啃洋芋包谷粑,堆堆火前扯蚂蟥”——川南林区山峦重叠,夏日云遮雾障,冬天滴水成冰,住的是通风漏雨的瓦板房,睡的是树枝竹篾床。他感叹:“也许这就是林业工人的精神、境界和奉献吧!”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受东南亚一公司邀请前往国外进行森林资源考察,并达成了森林资源开发合作协议。这直接提升了川南林业局在东南亚边境国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白仕安回忆,当时川南汽车运材在四川林业企业率先兴起,索道集运享誉全国,独创的单机联运长距离接力转弯索道运输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励,企业被国家农林部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

森工人的每一次开拓创新,群体的奉献精神,被改编成文艺作品,在“俱乐部”一次次被演绎。

“‘川南森工局’在当时的峨边,是时尚、时髦的符号。”峨边“土著”张先生说,上世纪60至80年代,峨边人就是在川南森工局引领的新时尚中长大的。川南的电影院、图书馆、淋浴洗澡堂等都是潮流,俱乐部里经常演绎着伐木、索道、育林、机修和医务等工种生产生活的精彩场景。

数据显示,原川南林业局48年森工生产,累计生产原木420万立方米;肩挑背磨,修筑林区公路累计470公里,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国防、交通、农业、轻工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新生

山河披绿,人民迎来新生活

如果说“俱乐部”让我们看到代代森工的前世今生,那么“人民礼堂”就是人民对幸福生活向往的写照——当祖国需要木材的时候,森林工人肩担日月,献出万千栋梁;当人类需要保护森林的时候,又是他们在日月更替中守护,让川南小凉山的大地在日复一日中发生着深刻变化。

“绿了青山白了头,采伐之后绿油油”,这句川南人的口头禅在小凉山的苍茫林海中回荡。

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在74056公顷的林地上,4533名川南人变砍树人为守护人,如今成群连片的森林,是峨边人民共同打造的“绿色银行”。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太阳坪管护站站长曹嘉全,是“森二代”。30余年里,曹嘉全秉承父辈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经年累月留在站点,就为了管护身后的万亩森林。

1998年后,曹嘉全负责管护五月沟片区,这里地处峨边勒乌乡境内高山天然林分布区,森林面积11余万亩,海拔大多在2000至3000米之间,常年管护仅靠徒步。

川南林业局的扑火队员在巡山护林途中全力清理火场。四川省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供图

李仕洪说,为了保护森林、禁止砍伐、严防火灾,巡防队员每天都必须坚守在森林中巡视,一天少则步行10多公里,多则40多公里。山中的日子枯燥,护林员们时常想念俱乐部欢快嘹亮的歌声。让人欣慰的是,山间的生活条件日渐改善,林场配备了电视和卡拉OK,身边除了绿色,还添了生活的暖色。

与岁月同长的,是林场生态环境。

数据显示,川南林业局累计人工造林140万亩,封山育林281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次,实现了对110万亩天然林的有效管护,兑现了“满目青山还人民”的铮铮誓言。峨边林地面积从1984年的136.59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334.63万亩,净增198.04万亩,增幅达到了惊人的144.99%,森林覆盖率达79.27%。

使命的变化,让山河添新绿。像如今的人民礼堂,也迎来了新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筑也有时代赋予的使命,这里已成为川南林业工人精神的象征。”四川省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党群部部长陈萍告诉记者,人民礼堂是在老俱乐部的原有结构上进行翻新装修,现在为全县人民服务,大大小小的会议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也是一个新地标,成为不少人的打卡地。

生态价值逐渐显现。随着生态变好,县城持续做精做靓,峨边生态旅游景点热度上升。竹生产、加工、物流、休闲、研学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县域经济万象新。


人民说


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党群部部长 陈萍

在这里工作30年来,我关于青春、文化、传承的美好记忆,无不与人民礼堂有关。25岁时第一次尝试在台上为职工群众表演曲艺“三句半”,30岁时作为基层党员代表在人民礼堂里参加党代会……已是往事,但历历在目。如今,俱乐部已成人民的礼堂,除了川南的职工,有更多的儿童、老人、乡村教师、驻村干部、医护人员等,因各种活动频繁出入人民礼堂,川南人的精神记忆将与更多人的记忆在人民礼堂这个点上融汇交织。

峨边彝族自治县群众 黄伟

川南林业局的发展与转型,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半部峨边史;人民礼堂,承载着大部分峨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职工春晚、工会活动、西部童声合唱节等越来越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这里举办。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峨边,了解峨边。我真切地感受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