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美国汉学家用新方法编苏轼集 为中国读者带来新鲜感受 | 东坡大家讲

2024年09月24日 09:48
评论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摄影 文博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的专著《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近期在中国翻译出版。事实上,这本书的英文版早已于30年前就在国外出版问世。但学界普遍认为,艾朗诺的此书对今天的中文读者仍有参考价值。接下来,艾朗诺还将准备出版中英对照版的苏轼选集。

讲座录制现场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汉学家、作家、翻译家艾朗诺教授登上“东坡大家讲”,为大家分享了《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苏轼》。与之进行对谈的,是来自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周裕锴教授,周教授同时也是三苏研究院院长、苏轼研究学会前会长。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担任学术主持。

封面新闻已于9月19日-9月21日,在封面新闻APP、封面新闻视频号、封面新闻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播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苏轼》全三期。

跳出中国学者常见的思维,美国汉学家编苏轼,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呢?在9月21日播出的最后一期“东坡大家讲”中,艾朗诺就向观众介绍了他进行苏轼研究的方式,分享了苏轼的诗与词等不同文体的区别。

艾朗诺提到,自己在研究和选编苏轼作品时,采用的是和中国传统文人不同的方式,那就是直接按照时间线,将苏轼的诗、词、散文、尺牍等等各种不同的文体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会发现一个思维极为活跃的苏轼。”艾朗诺解释道,苏轼常常会用不同的文体叙述同一主题,而他对不同文体的写法差距很大,“如果不是放在一起读,我们都无法看出这中间的差异。”

周裕锴教授认为,这种方式对中国学术界的帮助很大。在中国古代,有人按照文体进行分类,也有人对单独的某一文体进行编年,但从未有过把诗、词、文不同文体综合起来,进行编年的形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新。”

艾朗诺教授

学术主持翟晓楠也分享了她对于这种编排方式的感想。苏轼的许多重要代表作,都写于元丰五年。这一年,苏轼贬谪在黄州,是其心境变化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的寒食,苏轼先写了寒食诗,而在寒食节后不久的三月七日,苏轼就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寒食诗还在愁苦,但《定风波》却已露豁达,若将两种文体按时间线放在一起阅读,就能感受到苏轼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心态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苏轼的心情变化,确实帮助很大。传统的诗文编排方式是无法做到的。”

在另一本艾朗诺已经完成的著作中,他还重点关注了苏轼的创作与流放的关系。艾朗诺发现,每当苏轼要被贬谪时,就更加注重那些“地位不太高”的文体的写作,“这或许是因为写诗,写那些关注度高的文体,会给他带来很多麻烦。”

在其中,艾朗诺更提到,苏轼的流放和贬谪给他带来了新的自由,是谓“兹游奇绝冠平生”。周裕锴补充道,这种自由就是他终于不用对皇帝负责,不用写官场的文章。他引朱刚教授总结,即是:苏轼从“臣”变成了“人”,他的天地更宽了,也就更自由了。

两位教授还谈到了苏轼诗与词两种文体的不同。在多年以前,艾朗诺曾提出“苏诗是苏轼的心中之镜”。虽然现在艾朗诺认为这个提法其实很不全面,但周裕锴却对这个“过时”的提法表示赞同。周裕锴认为,词在苏轼的文学等级里,的确是放得比较“低”的一个等级。正是因为等级低,所以他写得比较随意和自然,而中国古代历来以诗为正统,诗才能言志,所以至少他自己认为,应该把最想表达的东西放在诗中。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