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攀枝花市东区双龙滩村变形记:田间“把脉” 垄上“读心”

2024年08月26日 09:54
评论

海拔2200米左右的攀枝花市东区双龙滩村,坐落在大山深处,与朱兰铁矿“遥相呼应”,一边是农耕文明留下的痕迹,一边是现代工业“雕刻”的梯田。

在双龙滩村,田,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百姓饭碗,一头连着资源创新开发的国家战略,还意味着双龙滩村的生活根基、经济命脉、文化传承以及未来的希望。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村民们的辛勤耕耘与美好憧憬,是他们世代相守、不懈奋斗的见证。

不爱“工装”爱“农庄”

双龙滩村对于鲍孝花来说,既是家园,更是沃土,“这里不仅有童年的回忆,还有儿时盼望,更有长大后的乡愁。”

图片

回忆——双龙滩的山山水水曾留下鲍孝花稚嫩的脚印。

盼望——翻过双龙滩的山梁子,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乡愁——外面的世界已是一片繁华,而双龙滩的山和水还是原来的模样……

2010年,走出大山的鲍孝花,看到了“外面”的精彩——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2012年,回到大山的鲍孝花,看到了熟悉的青山绿水、炊烟袅袅,还有乡亲们的笑容依旧温暖而淳朴,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辛勤劳作的身影。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家园和外面的世界“同频精彩”?鲍孝花毫不犹豫辞去了酒店管理的工作,褪去工装回到家乡,开始了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事生涯。

田间“把脉”:从“一窍不通”到“行家里手”

“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却变得束手无策。”鲍孝花回忆道。

虽然从小看着庄稼一茬接一茬地发芽、开枝、散叶、瓜熟、蒂落……但真到田地里“施展拳脚”时,要强的鲍孝花却犯起了难——“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要从‘零基础’一步步地摸索、实践。”

“刚开始种农作物,没有经验,收成也不如周围乡亲的好,但是我已经选择了这片土地,那我就要把汗水滴在这里。”鲍孝花对记者说。

图片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站在双龙滩村的土地上,鲍孝花从未把乡亲们议论的“心血来潮”发在心里——“一个姑娘家,天天就站在地里面,看叶子、看根茎、看土壤,一看就是大半天,人越晒越黑,她在地里干活,越干越‘神’。”鲍孝花的母亲夜明对记者说。

“这些高山上的‘精灵’是我一年耕耘的希望,从它们破土发芽,我就开始观察,细心呵护,长势越好,我心里就越开心,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是值得的。”鲍孝花对记者说。

时光静好,岁月安然,鲍孝花在希望的田野里感受着农业生产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凡是想获得优异成果的人,都应该异常谨慎地珍惜和支配自己的时间——白天,鲍孝花在地头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晚上,她就 “恶补”农业知识,带着疑问去找农业专家“把脉问诊”,邀请农业技师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熟练掌握农事生产的每个环节,成为鲍孝花一步步探索双龙滩村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炼金石”。

12年与土地打交道,10000多个小时的悉心钻研,曾经的一方天地变成了鲍孝花带动双龙滩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图片

心中有梦想 垄上有良田

农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的钱袋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一环。

鲍孝花深知,要想让双龙滩村的农业真正“活”起来,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动真格。

“农作物长得好不好,关键看根,粗壮的根茎吸收营养就会更充分,长势也会更喜人。”鲍孝花对记者说。

2020年以来,鲍孝花和丈夫先后卖掉两台自家跑运输的卡车,投入上百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公司,还引入合伙人共同搭建了育苗基地,并且通过租赁的方式,在双龙滩村建立了30亩“五彩番茄”种植基地——“公司+基地”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成为鲍孝花“双轮驱动”双龙滩村农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根”。

图片

“有了发展思路,还要有政策导向,区农交水局和银江镇的老师们都在细心地帮我出谋划策,我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鲍孝花笑着对记者说。

公司与市场挂钩,可以敏锐感受市场行情,基地与农事管理挂钩,可以结合市场信息指导农事实践,帮助农户及时调整种植方案。“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支撑,农民辛苦一年,丰收就是最真实的期望。”——作为双龙滩村的致富带头人,鲍孝花深刻感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盼望。

2022年以来,鲍孝花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农业技术,开启了“全力输出”模式。

引进新品种——高辣素辣椒在双龙滩村试种。

引入新技术——“五彩番茄”“立架西瓜”受到市场认可。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前,双龙滩村的运输车队往外走;如今,现代农机往双龙滩村走,有机农业在双龙滩村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碎草还田、有机酵素、测土配方……在鲍孝花眼里,山地气流、土壤墒情、节气时令,甚至季节雨量,都要精确标注,这些信息都为她精准实施农事操作埋下“伏笔”。“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甚至水质、细菌、真菌、病虫害,要把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制定详细的农事计划,最重要的是加以实施,才能让一方田地生机盎然。”

图片

除了把掌握的现代农业技术“学以致用”外,鲍孝花还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技术团队,省、市、区农技专家是她的专业老师,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是她的师兄、师姐。“即便每年都很忙,但我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外地参加大型的农技交流会、培训会,只有把外地的经验带回双龙滩村,才能让这片土地不与市场‘脱轨’。”鲍孝花对记者说。

作为双龙滩村的致富带头人,鲍孝花和村民们一步步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走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了。

站在双龙滩村的高岗上,鲍孝花凝望着这片她深爱的土地说道:“要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只有紧跟市场步伐,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