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引水润沃野的智慧结晶——探访四川省三台县84座渡槽
四川三台,典型的盆地丘陵县,境内多馒头状山包,将一块块平坝围成相对封闭的一个个小盆地。作为一个人口超百万、耕地面积超150万亩的农业大县,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三,油料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量也稳居全省第一。是什么让三台成绩如此亮眼?
水利。水是农业之魂。全县三大灌区已全面覆盖33个乡镇,水从都江堰、团结水库、鲁班水库、武都水库沿各条干渠、分干渠、分支渠、斗渠进入到片片田园。如何让水越过山峦阻隔,顺畅流淌到田园中呢?数百年来这方百姓的一个智慧结晶——渡槽诞生了。
目前,三台县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渡槽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之后的300余年间,人们不断地修渠、建渡槽,至本世纪初,全县共有渡槽84座,它们充当了连通各渠道的桥梁。实际上,渡槽就是一座通水的桥梁。150余万亩农田成为片片沃野,渡槽功不可没。
见证治水的悠久历史
建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不仅灌溉了整个成都平原,还延伸至德阳、绵阳等地,三台境内的人民渠六期工程便是实证。三台境内留存下来最早的引水溉田工程是永和堰,干渠总长46.5公里,各级配套支渠共长133公里,灌溉永明、新德等6个乡镇6.5万亩农田。
永和堰从涪江取水,共分两段,上段为建于1761年的永成堰,下段为建于1938年的郑泽堰。因上下段长期争水起矛盾,两堰统一管理,取名永和堰,寄寓“永远和谐”之意。永和堰灌区共有渡槽16座,位于上段的郭家桥渡槽和位于下段的高家桥渡槽最具代表性。
郭家桥渡槽远看即一座古老的五孔石桥,横跨在中花河上,而走上桥面,便会被渡槽中急速流淌的水惊叹。渡槽往上约6公里处便是涪江取水口,干渠宽约10米、深1.8米,水过渡槽,水面约5米宽,一侧槽墙顶沿宽约0.4米,另一侧宽约1.2米,可行人。
“我们每3天就要巡视一次,”永和堰管理所永明镇管理站站长王智说,“因离取水口近,且永明又属平坝,80%的雨水、洪水都汇入到堰渠,一旦超过危险水位,我们就要关闭进水闸,同时开启几道泄洪闸。”而每道闸门重约2吨,全靠手摇,摇30转才提升1厘米。
高家桥渡槽同样为石拱桥造型,位于灵兴镇木鱼村。已合并至木鱼村的原高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常有家住在渡槽一端,从家里出来走几步路就能上渡槽。他回忆说:“当年为了及时引水不误农时,桥身采用石头,引水槽则采用木头建造,第二年才改为石头槽,起初为防人从槽墙上过,采用瓦背型墙顶,后来加高了两块石头后改成平墙顶,可推鸡公车过。”
其实,永和堰自建成那天起,300多年来一直都在不断维修续建,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9年,总投资4600余万元的永和堰总干渠整治及涪江进水口防洪闸工程开工,次年5月完工。如今,永和古堰水文化园树立起了“中华抗战第一堰”石碑。
感受引水的成就与艰辛
位于新鲁镇一碗水村的石桥渡槽,长615米,为全县最长的渡槽。81岁的陈启进为原团结水库管理局副局长,1968年至1970年参与了渡槽的修建。“当时钢筋水泥紧缺,任务要求就地取材,只有从3公里外金石镇采石头,人工架子车运来,再人工搭架砌上去。”
陈启进介绍,当时三台县调动本县金石、芦溪、刘营三个区人力分段修,石桥渡槽是人民渠六期工程的一部分,先打隧道开石料,待储备一半石料时边修渡槽边打隧道,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大米,普工的工资是0.15元/天,石匠、木匠等技工0.25元/天,渡槽完工再修渠道。
1973年,渡槽正式通水,从此以后,整个团结水库上游灌区15.76万亩农田变成了丰收田。水稻种植大户谭兵说:“过去这一带水田只占1/5,现在水田占了4/5。我种了10余亩水稻,亩产达1500斤以上,油菜亩产达400斤以上,年纯收入3万余元。”
你能想象在头顶数10米高处,水以每秒20立方米的速度飞驰而过的情景吗?横跨观桥场镇的观桥渡槽便具备这样的功能。该桥建于1977年,从鲁班水库引水,属鲁联干渠一段,为了解决遂宁市蓬溪县用水,当年由蓬溪县调动人力修建,1980年通水。
观桥渡槽桥身仍采用石头砌成,最高处高40余米,因太高采用双层石拱设计,下层石拱起稳固桥墩的作用,上层石拱托负渡槽。槽身外立面采用内拱加固措施,且槽口每隔5米设计一根钢筋混凝土拉杆,以减轻水流对槽身的压力。如今,观桥渡槽已成为网红桥。
景福镇向阳渡槽也是那个特殊年代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杰作。桥身也采用双层石拱结构,下层石墩4座,并设计了10米宽的人行桥面,两侧石栏杆上雕有十二生肖石像。上层石墩5座,渡槽槽身为钢筋混凝土,设计流量每秒14立方米,每隔4米有拉杆加固。
该渡槽是为了解决临近的射洪市农业用水问题,故而当年由射洪调动人力修建。“用石1万余立方米,全是方圆30公里内选取的防风化石头修砌,每块石头长80厘米,宽高均40厘米。1980年通水至今未发现任何问题。”鲁联水利管理站向阳公段段长孙有明说。
展望新时代农田水网蓝图
1996年,武引一期工程开工,灌区涉及三台县涪江以东14个乡镇,设计控制灌面33.84万亩,实际灌面20.67万亩。工程渠道总长296.5公里,渡槽42座6.86公里。在高高分支渠中段有近3公里不连续低矮分水岭,平均比设计水位低5~10米,6座渡槽群诞生了。
1990年后,渡槽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在石安镇清泉村,便可看到6座渡槽群。每隔10米耸立的排架上,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槽壳底部圆润呈U型,宛若一条巨龙飞越在山坳间。这6座渡槽保障了下游3个乡镇及射洪市1个乡镇7万余亩农田用水。
据三台县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静介绍,当时先挖排架基础,基础非挖到硬层不可,排架现浇结束验收合格才浇筑槽壳,原本设计槽壳预制吊装施工,因起吊设备和控制技术有限,槽壳改现浇,混凝土用斗车和简易井架垂直运输上去,然后人力转运入仓。
清泉村村民李福国是当年工程劳务承包者之一,他说:“水平误差只允许5毫米内,每差1毫米罚款50元,还要返工。”正是因为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从2000年通水至今,没出现任何问题。
据三台县水利局统计,全县84座渡槽中,1995年到2020年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渡槽共有43座。进入新时代,三台县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确保了三台县身为天府粮仓排头兵的地位。
如今,三台县出台了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水源水网同步,构建现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从而为全面乡村振兴打下扎实的水利基础,“更是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农业大县力量,也是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的必答之题。”三台县水利局局长肖任富说。
记者:李传君
来源:农民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