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央媒看四川丨看道地药材如何更“地道”

2024年07月26日 14:24
评论

“这个活儿要干到7月底,8月中旬种子就要撒到土里去了。”7月18日,在四川省彭州市敖平镇紫音泉村恒辉农业有限公司冷库门口,刘桂花和上百名村民忙活着制作苓种(川芎种子),只见她手脚麻利,抽出一根川芎茎条,用剪刀快速地将茎节粗壮的茎秆剪短、装袋,稍后,这些种子会被送入冷库“休眠”,为秋播打下基础。

数百村民制作苓种。人民网 赵祖乐摄

村民们正在制作苓种。人民网 赵祖乐摄

川芎素有“川药首药”之称,全国每10斤川芎,就有7斤来自彭州。近年来,当地通过建立川芎全产业链条,撑起了上百亿中医药制造产值。这背后,区域协作、标准化种植、科技赋能以及扩大应用是成功秘诀。

漫步在彭州敖平镇星河村的田间地头,一条长垄延伸向前,左边是彭州市敖平镇地界,右边是德阳什邡市马井镇地界,两块田地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敖平镇和马井镇地域相近、山水相连、产业相通,既是邻居,也是产业竞争对手。”敖平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邓武说,过去,两地都在种植川芎,常因抢客户压价卷入恶性竞争。价格卖不上去,品质也参差不齐。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从2021年起,两地共同创建辐射2个市、5个镇、12个村的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跨界”合作、抱团发展,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航拍。敖平镇供图

航拍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敖平镇供图

“政府成立了协同融合发展管委会,帮忙修了道路和沟渠,又指导我们统一标准进行种植,产量连年上升。”当地种植大户王涛说,现在两地生产的川芎品质几乎无差别,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标准化”种植让道地药材更“地道”。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则疏通了中药“出海”过程中,中医药理论与西医药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堵点”,让川芎销售“墙内开花墙内也香”。

今年3月,四川省首个中医药类ISO国际标准《中医药—川芎》发布,这意味着彭州川芎拥有了制定标准的主动权以及在整个国际领域拥有话语权和裁判权。这个月,新出版的《欧洲药典增补本11.5》新修订升级的川芎质量标准正式生效,对促进欧洲贸易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成果都意味着川芎国际标准立项技术攻坚取得成效。”邓武说。

科技赋能也是助推川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彭州新绿色药业药物研究所,门口悬挂的“四川省科技厅川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牌匾极为醒目,研究所所长胡昌江说,对单个药物品种成立研究中心,这在全国都非常少见。

“我们都说‘药材好,药才好’,高精尖设备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做好药’。”他指着实验室里一台超高效液相分析仪说,“这台机器能够精准检验药品中的分子量,可以实现对中药成分的定量定性。另外,我们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准确还原药品的产地信息,实现追根溯源。”

胡昌江说,目前,中心已经完成对川芎的鉴别和评价工作,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彭州新绿色药业药物研究所。四川新绿色药业供图

彭州新绿色药业药物研究所。四川新绿色药业供图

开辟川芎产业新赛道,彭州还在扩展川芎应用场景,找寻产业“香饽饽”。中草药精油大多萃取自药材的根茎部位,在芳香药物挥发油提取方面一度困难重重。天府香疗研究院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引进挥发油提取分离设备以及挥发油提取分离系统,开启中草药精油研发制造。研究院研发的含有川芎精油的越鞠香、振灵香、凝神香等产品广受欢迎。

在敖平镇星河村的川芎鹧鸪养殖基地,来自福建的创业者吴克单利用川芎养殖鹧鸪,开发出富含牛磺酸、富硒的川芎鹧鸪、川芎鹧鸪蛋等受到市场欢迎的川芎系列产品。“希望在未来5年内,把现在的9个养殖棚拓展到30个,鹧鸪数量至少达到15万只,让大家的收入再翻一番。”吴克单说。

正在吃含有川芎成分饲料的鹧鸪。人民网 赵祖乐摄

正在吃含有川芎成分饲料的鹧鸪。人民网 赵祖乐摄

川芎牙膏、川芎面膜、川芎洗发水、川芎精油、川芎足浴包……在彭州,一系列中医药本草功效的大健康产品陆续问世,传统道地药材川芎正不断解锁“新角色”。

从一颗小小的川芎起航,到如今万亩川芎飘香,在今天的彭州,中医药这棵“老树”已开出朵朵“新花”。千年药乡,正青春!

记者:薛育建 李平 王波 郭莹 彭茜 赵祖乐 王凡

来源:人民网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