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丨总浏览量4.5亿+!四川这部文旅微短剧是怎么做到的?
媒体不仅是新闻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2024年伊始,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今年要创作播出100部文旅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热播“出圈”“出海”。
在文明交融、交相辉映的新时代,如何真实讲好本土故事,响亮发出独特声音,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众多主流媒体思考的课题。
四川新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四川新闻网联合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结合本地文旅资源,联合摄制出品了4集微短剧《川西奇遇记》和川剧国韵MV《川潮三百年》。前者讲述了中美混血姑娘自美国重回故乡成都展开文化探索的故事,后者以戏曲串起川剧唱腔、川剧表演和RAP说唱。但传播效果如何?受众买不买单?且看南方都市报相关观察——
南方都市报报道全文
上线仅半个月时间,《川西奇遇记》和《川潮三百年》,一部文旅题材的微短剧+一部衍生MV全网浏览量突破了4.5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平台播放量均破千万。
为什么这部文旅微短剧能够带来这么大的现象级影响力?管窥它们的爆火出圈,能否给文旅微短剧的发展带来更多启示?据悉,《川西奇遇记》和《川潮三百年》就是由新闻媒体单位携手高校联合摄制的微短剧及相关视频作品,自6月27日正式上线发布截至7月12日统计时,《川潮三百年》全网浏览量近2亿次,《川西奇遇记》全网传播量超 2.5亿次。此前,记者聚焦“微短剧+文旅”现象,做过一篇专题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除了平台和影视公司之外,很多新闻媒体单位也在试水微短剧赛道”。
现象
巴适的四川,卷起了文旅微短剧
《川西奇遇记》和《川潮三百年》由四川新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四川新闻网联合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摄制出品。前者为4集微短剧,讲述的是成都出生、童年随父母去美国生活的中美混血儿爱丽丝(元宝)重回故乡,跟着外婆在川西平原撞见诸多奇遇的故事。后者则为川剧国韵MV。
任何一个现象级作品的出现都非偶然。《川潮三百年》和《川西奇遇记》为什么能?第一次带师生团队联动媒体单位一起做文旅微短剧,就收获了两部现象级作品,颇让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院长苏亚平感到欣喜。他告诉南都记者,这两部作品能够出圈,首先在于内容有看点,不落俗套。他们把《川西奇遇记》的故事背景放在了神秘的“川西坝子”,这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地道川味美食……“无论是影视剧时代,还是短视频时代,这些都是观众期待从文旅剧中看到的内容。”
苏亚平表示,为了让剧更年轻态、更有网感,他们也组织团队观看了很多微短剧,深入研究了下当代人的观剧习惯,并从中借鉴了一些摄制技巧,“主要参考的是节奏感,微短剧与长剧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剧本的结构差异性很大。因为微短剧不像传统电视剧那样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起承转合式的叙事,它需要在短时间内呈现主旨内容,就需要高潮前置,然后不断地抛桥段,不必要的铺垫和过渡都会被砍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又要故事引人入胜、抓人眼球,还需要不断造梗,梗的密度越高,爆点就越多。”
为此,他们设计了中美混血儿爱丽丝这样的角色,借助她的视角,开启天府之国的游历之旅。“她的视角其实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非常接近。”苏亚平说,看这类微短剧的人大多数还是年轻人,要打动他们,就要用他们的视角去看问题,不能用说教的方式,而需要用真诚的情感带着他们走入剧中。
巴适的四川,为什么会卷起文旅微短剧?据苏亚平介绍,当地宣传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十分重视,对于这两个作品的摄制也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扶,也是希望通过《川潮三百年》《川西奇遇记》,让更多人了解四川民俗文化特色、体悟“非遗”之美。
滔天流量是如何得来的?好内容是核心关键,但内容传播“破圈”的背后,也离不开传播渠道的有力支持。
得益于新闻媒体单位的影响力加持,《川潮三百年》得到了四川文旅、四川省总工会、四川共青团、四川省川剧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微博、文旅青白江等单位官方号的转载,并获得中央级媒体、全国重点主流媒体等50余家媒体官号转载。该剧还同步在四川电信IPTV首页和非遗频道首页展现,平台播放量超1600万,四川手机报传播量超5000万,其中微博话题#川潮三百年#阅读量超3200万。
《川西奇遇记》则获得了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网、人民号(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学习强国”平台等中央级媒体和各级政府部门官方平台的转载转发。经由不同媒体平台、不同媒介之间的扩散传播,记录四川之美的两部影视作品火爆出圈,走入大众视野。
观察
高校+传媒,如何带火文旅微短剧?
其实不仅四川的媒体机构看好微短剧市场。随着今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提出,很多地方都在琢磨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找准好选题、讲好当地故事、拍出精品微短剧作品。有的侧重在已有重点微短剧项目中增加文化和旅游元素、创意、情节,有的则通过自制、中外联合制作等方式开发新作品。随着微短剧市场的不断扩容,越来越多的长视频平台、影视剧制作公司和广电媒体纷纷入局微短剧,带动着各类新闻单位,联动高校一起被吸引了进来。
去年12月,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央视网、北京广电、广东卫视等20余家媒体机构与抖音达成精品微短剧合作意向,首批共创的精品微短剧已于今年3月上线。今年1月,深圳广电集团、深圳互联网视频音频协会也表示将联动快手短剧共同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微短剧生态建设战略合作,共建短剧行业产业标准,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国短剧生产、发行的重要中心。
6月28日,江苏广电总台在荔枝微短剧“潮计划”启动仪式上,公布了包括10部即将上线项目和40部精品储备项目在内的50部微短剧项目名单。这些项目涵盖文旅赋能、头部IP、精品合作、奇趣动漫和品牌定制五大赛道,旨在满足广大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其中,“文旅赋能潮计划”将文旅与微短剧深度融合,通过《奇话》等作品展现中国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记者观察发现,7月23日,央视频平台也上新了“微短剧”Tab页面,首批上线一大批题材丰富的剧目,如《中国神话》《AI 看典籍》《三星堆:未来启示录》《邯郸梦之AI在战国》《相机》《木匠奇事》《定时之恋》《外公的高考》《北庄青春》《中国节气——春分奇遇记》等。这也意味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触网搭建微短剧“生态”平台。央视频平台布局微短剧赛道的方向、标准、“玩法”非常清晰:内容层面,全力打造精品化、主流化、多元化的优质剧目;市场化层面,创新设计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多赢、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产业生态层面,发挥总台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引领力和号召力,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越来越多的媒体单位开始深耕“文旅+”题材微短剧的制作,带动了越来越多专业视听人才加入到这个赛道中来,不断促使微短剧朝着更加重视叙事技巧、注重形式创新、观照当下生活等方向发展。来自江西报业传媒集团的资深媒体人傅爱华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媒体人也一直在探索抢滩文旅微短剧赛道,但其实成功的并不多。如果微短剧想要借助搭载文旅便车,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在故事质感与艺术内涵上下更多功夫,打造具有良好口碑的高品质之作,不能把微短剧的功利之气全然地带入文旅系统。”
究竟,文旅微短剧的流量密码是什么?高校+传媒联动,能否成为流量的保障呢?
苏亚平分析道,高校的优势在于内容创作,而媒体的优势在于宣发,二者合作既能保质量,又能带来影响力,是一种双赢合作。“虽然取名为‘微短剧’,但它们依然是剧,关于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还是需要掌握的。在这一点上,高校团队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大大提升微短剧的创作水准,加上高校团队以年轻人为主,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时下年轻人的喜好。而媒体则在传播影响力上具有明显优势,酒香也怕巷子深,特别是文旅类微短剧,多数属于定制剧,不可能像市场微短剧那样走充值变现这条路,它的流量并不为了利益变现,很多时候是为了宣传效果及影响力服务的。”对于文旅来说,影响力提升了,会为当地文化带来更多关注度及更深的品牌价值,这背后都有很多潜在效益在发酵。
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庆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短剧已经成为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探索精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已是微短剧行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微短剧想要规范化、精品化发展,一定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要坚持合规、自律、守正创新。
(记者 吴凤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