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川字号“夏繁硅谷” 来了 看一粒良种如何揭开丰收密码

2024年07月26日 09:49
评论

大暑刚过,成都平原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辣滚烫”的日子,翻过岷山山脉,川西高原上的马尔康市仍然清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避暑。同一时期,一批批农业科研人员也在此地往返,他们去为夏粮油种子在凉爽的河谷地区“安家”。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需要“天府良种”支撑。今年4月,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以下简称“马尔康夏繁基地”)正式开园,吸引了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入驻。

作为四川种业发展重点布局的一步,这个新的“川字号”,正被期待成为全国性的“夏繁硅谷”,在未来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育种格局。

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图片拍摄于2024年5月27日。

从一粒良种开始”

从马尔康市开车前往基地,群山环抱中,当农田一级一级从河谷向上延伸,马尔康夏繁基地就到了。

在一栋栋传统藏式民居建筑间,农田大片铺展开来。5月底,临近芒种,正是高原的雨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麦类品种资源团队刘泽厚博士和他的同事来到这里,进行新一年的加代育种工作。

通常来说,为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缩短育种周期,科学家们会根据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选择不同生态气候区域,开展品种加代繁育工作,缩短作物的育种周期。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夏粮油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种质资源大省、国家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首的科研单位就在马尔康开展小麦、油菜等作物的夏繁育种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取得了包括川麦42、川麦104、川油38在内的众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马尔康夏繁基地开园之前,已有来自北京、河北、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四川横断山区开展夏繁工作,涉及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多个作物,基地面积达到数千亩。

为了补齐四川品种繁育基地的空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出要在四川打造夏繁基地。高原夏季冷凉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的特点,让马尔康成为基地首选之处。

今年4月,马尔康夏繁基地正式开园。至此,在川西高原,夏粮油种子们多了一处“家”。

基地内,已种下小麦、油菜、土豆等主要作物,图片拍摄于2024年5月27日。

高原基地“夏繁”忙”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四川民生经济数据。其中,夏收粮食再夺丰收,播面、单产、总产三增。2024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692.5万亩,比上年增长1.7%;单产274.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1%;总产465.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属于巴蜀大地的丰收,不单单在收获,更在种子的萌芽。芒种之际,马尔康夏繁基地内,刘泽厚博士和他的同事正进行小麦品种加代繁育工作。

那天,旋地机正在对土壤进行耕翻,农学生们将种子一一洒播。他们把这些种子叫做“育种材料”,是一个品种诞生的基础。

“我们选育出一个品种,正常情况需要8到10年,如果用好夏繁基地,那么育种进程可缩短一半的时间。”刘泽厚博士举例说,比如,今年5月,成都平原刚刚收完麦子,科研人员将种子带到马尔康,实现加代。到10月左右,能够再次收获,这时候,科学家们又将新获得新一代的种子材料,并带回成都平原,刚好可以赶上正季播种时间。原来一年只能种一季的小麦,有了夏繁基地,实现了一年种两季小麦,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缩短了育种时间。

科研团队正在翻地,为播种小麦种子做准备,图片拍摄于2024年5月27日。

打造全国性“夏繁硅谷”

在农业科研领域,“南繁基地”已久负盛名。相比“南繁”集中繁育的盛况,夏繁工作仍缺乏有组织的育种基地。每到夏季,各个夏繁育种科研团队都需要自行寻找育种场所。

刘泽厚博士介绍说:“以前的夏繁工作,都是各自选择零散的夏繁试验田,常常是打游击战,没有统一的基地,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寻找一片合适的田地常常遇到困难。”

马尔康夏繁基地的开园解决了这一困扰,它面向全国育种科研工作者,欢迎他们带来小麦、油菜、蔬菜等夏粮油作物种子,在这里进行夏繁育种科研。

目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已有18个团队陆续入驻基地,贵州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南充农科院、内江农科院等科研团队也在陆续准备入驻中。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粒小小种子,却蕴藏着蓬勃生命的密码。据介绍,未来,马尔康夏繁基地还将建立育种工厂,引入育种高能级平台,为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育种团队提供高水平的夏繁条件,打造全国性的“夏繁硅谷”,期望在未来尽快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育种格局。

记者:戴竺芯 摄影报道

来源:封面新闻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