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里的万千气象】这个社区,用盖碗茶 “泡”出了军民连心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7月1日讯(记者 何佳欣 许雨珂 摄影报道)“周老兵,茶我给你续起。”“吴老兵,最近身体咋样?”
走进四川天府新区城南坡社区的“老兵盖碗茶”茶馆,一幅温馨热闹的画面映入眼帘:老兵们正欢聚一堂,一起喝茶聊天,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老兵盖碗茶”茶馆
喝盖碗茶,一直是成都人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城南坡社区将这份“川味”融入到社区发展治理中,创新打造了一处活动阵地——“老兵盖碗茶”,短短几年,向退役军人、军人家属提供了近20万杯盖碗茶。
在这里,一杯杯热腾腾的盖碗茶,不仅慰藉了退役军人们曾经的戎马生涯,也成为了社区与老兵的“连心茶”。
“一碗茶”
延续昔日军旅情
在城南坡社区一万多名居民中,有170位退役军人。2016年,社区党委书记吴大燚在深入了解居民需求的过程中,敏锐察觉到,许多老兵都渴望有一个空间,能让他们与昔日战友重逢,共同回味那些热血沸腾的军旅时光。
“老兵曾为国家挥洒热血,如今,轮到我们为他们做点事情。”身为一名退伍军人的吴大燚深谙战友情谊的珍贵,基于此,他提出构想:许多老兵都喜欢喝盖碗茶,何不创立一个茶馆,让这份情谊在茶香中延续?
带着这份初衷,吴大燚与九位同样心怀军旅情怀的“并肩作战”,共同参与到茶馆的规划中。“在部队里,‘老兵’是对退伍军人最尊重的称呼,所以茶馆的名字就叫‘老兵盖碗茶’,希望这里能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温馨家园!”
在打造初期,仅有35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的摆放,每一套茶具的挑选,都倾注了大家的心血。尽管空间不大,却弥漫着浓郁的茶香,以及老兵们爽朗的谈笑声。
老兵们喝茶聊天
七年时间过去,“老兵盖碗茶”从35平方米,经过两次升级改造,扩展至现在的350平方米。这个小小的茶馆,如今已演变成为一个集“老兵聊治理”“老兵茶话会”“老兵议事”“老兵公益行”以及“老兵书法社”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社区活动中心。
“我们最初只是想为老兵们提供一个免费品茗、相互结识、分享回忆的空间,同时让社区能及时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状况。”吴大燚如是说。未曾预料的是,这一小小茶馆的名声渐起,甚至吸引了更多周边社区的退役军人们慕名而来,每天都有不少老兵相聚在此,共饮茶水,畅谈生活。
退伍不褪色
打造志愿服务新高地
在“老兵盖碗茶”的基础之上,社区还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不足一公里长的爱国拥军街上,爱国拥军广场、退役军人共建共享服务超市、老兵食堂等多个服务退役军人的新场景相继呈现,“老兵就餐、老兵健身、老兵康养、老兵托幼”等便利化服务相继走进了老兵身边。
爱国拥军街
吴大燚说,社区已成功携手超过73家企业与商户,共同组建了爱国拥军联盟。从社区康养中心定期为退役军人提供的免费体检服务,到社区食堂内特意为老兵定制的优惠套餐(原价15元,老兵专享4元),再到社区托育中心与商超为退役军人家庭准备专属折扣,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对退役军人的尊重。
爱国拥军商超
在这样的关怀之下,老兵们也自发地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治安管理、红色宣讲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正在茶馆里挥毫泼墨的71岁老兵周昌全便是其中之一。每个周末,他都会在这里免费地教社区里的孩子们写书法,“虽然退伍了,但我还是很渴望能继续发光发热,将自己所学回馈给下一代,这让我感到无比充实!”
老兵周昌全(右)
除此之外,周昌全每天都会和队友们一起走访探望孤寡老人、进行燃气安全问题排查。
“我们退役军人志愿者分成了不同的功能性分队,实行实名制编队管理。”吴大燚说,在社区,老兵们化身为安全秩序护卫兵、环境保护示范兵、便民服务勤务兵、文明创建排头兵,如同在部队时一样,各司其职,各显身手。
截至目前,城南坡社区有143名退役军人加入志愿服务队,提供服务1.4万余人次。这支队伍如同一面飘扬的战旗,不仅凝聚了退役军人的力量,也激发了社区更广泛民众的参与热情,如今,团队已发展壮大至500多人。吴大燚说,未来,他们这群老兵将继续秉承军人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温暖人心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让退役军人的价值在新的“战场”上继续发光。
公益理发
【记者手记】
站在“老兵盖碗茶”茶馆内,看着这些曾经身穿戎装、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如今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角落里找到归属感与新使命,我似乎明白了成都“盖碗茶”的新意义。
在城南坡社区,一杯茶,延续了老兵们的革命友谊,更搭建起了军民之间的桥梁。这里,用一杯茶,激活了社区治理的创新活力,展现了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崇与关爱。这里,“老兵”二字不仅仅是身份的标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我想,“老兵盖碗茶”茶馆及其背后的故事,是对“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最生动的诠释。
出品人:方埜
总监制:雷和斌
策划:戴璐岭
本期记者:何佳欣、许雨珂
视频拍摄/剪辑:许雨珂
美编:何如冰
特别鸣谢:天府新区城南坡社区
来源:四川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