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歌手吴克群现身成都市音乐广场码头,与街头艺人合唱经典歌曲《将军令》《为你写诗》,引发成都市民和游客现场大合唱,尽显夏日街头音乐氛围。端午假期,宜宾开启“一出好戏”国潮戏曲主题巡游,让戏曲文化走上街头。
街头悬挂着诗歌,晾晒着人们对生活的喜欢。从音乐涂鸦到戏剧非遗,从体育活动到时尚潮流,包容开放城市里“有趣的灵魂”,让城市妙趣横“声”,也提醒着人们别急着赶路,去感受路。
2017年,赵雷一首《成都》让成都街头火遍全国,“川式”松弛感扑面而来。
街头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交汇点,更是城市文化和烟火日常的交融地。
街头文化像一个显微镜,折射出生活的万千鲜活。在穿街走巷里读懂一座城。遍布街头的茶馆、咖啡馆,邀请人们“偷得浮生半日闲”,体验“坐下喝杯茶,生活没难题”的乐活。散落的路边摊,就是川式露营,拿捏街边松弛感。成都太古里,秀场上随便走走,就自成潮流。宜宾冠英街区,依托“三街九巷十二景”的历史记忆,再现清末民初老冠英街繁华市集景象。牵丝戏、茶艺表演、脱口秀、单口相声等混搭,让人看见四川街头文化的“热辣滚烫”。
街头文化引领着文艺风尚。比如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街,沿街林立着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余秋雨曾赞其“和艺术衔接在一起,大街光鲜夺目,绝招纷呈,就像过节一般”。
作为音乐重镇,四川音乐产业发达。截至2023年,全省音乐产业总产值达1066.24亿元,全省原创音乐人达2.3万余人,数量居全国第二。火热的产业也促进了街头音乐的繁茂。2018年,成都发起街头艺人招募项目,让街头表演从此“持证上岗”。如今,遍布巷尾的街头艺人,边走边唱。2015年,成都市沙湾路十字路口,艺术家何利平在这里发起《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行为艺术,诙谐的艺术脑洞走红网络,成为年度艺术大事件之一。
此外,常年遍布街头的艺术展览、涂鸦、戏剧文化,成为都市人放置自我的情感盒子。无论是成都市武侯区路边电线杆悬挂的“给城市加点滤镜”的朋友圈艺术打卡装置,自贡市贡井区糍粑坳社区市场二巷的涂鸦墙,还是今年6月,成都市文化馆在街头发起的文艺繁星计划——“戏剧走进生活”环境戏剧展演,让人们躲开“闭环、矩阵、颗粒度、资本”这些生硬的词语,在巷口茶馆、街头戏剧、道路涂鸦里,感受四川“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的浪漫,体味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刻。
街头文化跃动着运动的无限可能。狭义的“街头文化”是一种与艺术、音乐、运动关联的青年文化,包裹着街舞、DJ、说唱和涂鸦等。如今,滑板、街头篮球、跑酷等运动元素被融入。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59万个,总面积达2.11亿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的完善和全民健身风潮,让街头动起来。成都大源球场,四川人的“东单球场”。人们席地而坐,振臂呐喊,三分球的抛物线让肾上腺素狂飙。成都锦江区大慈寺国际青年社区滑板公园,滑板少年在台阶间翻转腾跃,青春和街头撞个满怀。从小众到“大众”,炫酷街舞街头对决燃爆城市。仅成都就有约40万街舞运动爱好者。成都舞者肖杰就曾在国际街舞大赛炫舞环节中表演带有醉拳元素的自创作品《醉》,展现出“新青年”的街舞新文艺。
成都锦江区大慈寺国际青年社区滑板公园 图据锦观新闻
让文化艺术自由呼吸,让城市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元素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景观,也成了城市品牌和形象的象征,并折射出这座城市人们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
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都是从街头“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始于1960年的街头涂鸦如今已成为潮牌标签,从街头墙壁转移到画布,并走向美术馆展出。“街球王”阿尔斯通,“死神”帕克、艾弗森等诸多篮球明星也是从街头成长起来的。马三立、侯宝林、徐玉兰等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有街头表演经历,川剧艺术家陈智林、曲艺表演家李伯清等也是从街头表演开始,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青年人追光,也需要目光。在街头文化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让灵感启航,前往更广阔的世界。因模仿迈克尔·杰克逊跳舞走红的蔡军就是从成都街头走红,从寂寂无名到成为坐拥800余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成都小伙何意瑜是一名跑酷运动员,从在成都街头跑酷、训练,到在2017年国际跑酷世界大赛中拿到个人技巧冠军,这也是中国人、亚洲人第一次拿到跑酷世界冠军。吉呷约哈,这位凉山州越西县的小伙,同样从街头“跑”向更广大世界,拿下2018全国跑酷大赛技巧赛冠军。
热爱艺术,走上街头,文化自信和正能量,不仅能闪亮在大舞台,还能在小街巷拔节向上。
街头文化还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相互交流的渠道,促进社会包容性和社区凝聚力。一把街头椅子注解城市人文温度。成都市蓓蕾社区街巷,这届年轻人和居民打成一片的方式就靠一把街头椅子。年轻的商家主理人特意将各式椅子放在店门口,方便顾客和居民同坐、休息、聊天,构建起老与新的链接方式,也倡导在成都的街头除了走一走,还可以坐一坐。
成都市蓓蕾社区内打造的动漫场景 摄影/C视觉 卢春阳
街头文化里,有着海纳百川的力量。非主流、草根,传统、潮流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碰撞融合,形成独具四川味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激荡着四川人的创新向上和对生命的热爱。成都活跃着一支名为“黑暗跑团”的特殊队伍,由上百名视障人士和陪跑志愿者组成。他们中有人乘坐地铁前往成都各个公园、绿道、操场跑步,一个月能跑上百公里。虽身处黑暗却心向光明。成都市新华公园内,有一群平均年龄65岁“老当益壮”的街头健身爱好者。他们创建了一个有上百人的街头健身微信群,每天相约一起训练,在街头书写年轻态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街头巷尾便是文化的集散地,《清明上河图》里的街头文化就是繁华朝代的写照。从唐朝长安的市井杂耍,到宋朝汴京的瓦舍勾栏,街头文化以独有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脉动,展现城市记忆和身份认同。学者王笛也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中将街头剖析,展现出斑斓的人文风情。茶馆文化、街边美味、巷陌吟唱、体育舞蹈……多彩的街头,既是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诠释,又展现了街头作为社会交往、经济活动和文化展示的多功能空间。
在古代,四川街头文化蔚为大观。其中,成都便形成灯市、花市、蚕市、锦市、扇市等十二月市。元代费著撰写的《岁华纪丽谱》称赞:“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清末文人庆余写有24首《成都月市竹枝词》,生动地描述了这些每月一次的盛大商业活动,反映了四川街头文化的丰盛。
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嘻哈文化的东渐,街头文化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地域特色融入街头,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的街头生活场景实现了创新发展,展现城市文化的韧性。
街头文化火热之下,也有系列问题产生。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噪音扰民、街头文化产业转化等问题屡屡引发关注。
一是要划出专门的区域,场所尽量不要靠近居民区,毕竟演出活动在夜间容易影响居民休息。同时,在公共空间的利用与激活上,城市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设计和管理这些空间,为街头文化提供物理平台。
二是政策与管理上,需要平衡街头文化自由表达与城市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例如,设立合理的许可制度以规范街头表演,既保护了艺术家的权益,又确保了公共空间的有效使用。
三是产业转化上,可通过公共艺术项目投资,引导街头文化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举办街头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街头艺术斑斓绚丽,不妨邀上你的“压马路”搭子,在平凡的一天,漫游街巷,读懂四川,感受生活的小确幸。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