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纸上文章:夹江县马村镇如何书写“三纸”融合?

2024年06月25日 09:36
评论

川观新闻记者 杨艺茂 蒋君芳

“夹江有句俗语:造纸的人就是‘吃竹儿子(竹根)饭的人’。现在,我们不光要端好这碗饭,还要把这碗饭吃出花样。”6月的一天,马村镇党委书记陈剑带记者走进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杨湾纸坊,各生产环节精细慢作而有条不紊,一张张手工书画纸“新生儿”在这里面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展示

夹江造纸业始于唐,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夹江手工纸达到鼎盛,年产量8千吨,居全国之冠,素有“千年纸乡”之称。

夹江手工纸以质量佳、技术精、品种多、宜书宜画、历史悠久而载誉巴蜀,马村镇是其中的重镇。陈剑所说的“花样”,指的是马村镇“三纸”融合发展路。近年来,马村镇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让千年纸乡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中国书画纸之乡——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

如何让古老的造纸业焕发新的生机?

古色古香的杨湾纸坊内,有20余个古法纸槽,忙碌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复原着“大千竹纸”古法技艺生产场景。

“杨湾村是传统的手工造纸村,因为造纸废水处理难,传统手工造纸产业一度几近消亡。”杨湾纸坊老板杨雨告诉记者,在政府统筹下,杨湾纸坊积极探索“集中制浆、分户造纸、集中治污”的模式,破解了造纸污染难题,还提高手工纸生产质量。“我们现在能够实现年产手工纸5万余刀,产值约3000万元。”

马村镇研学基地课程—手工抄纸体验

记者了解到,马村镇不断挖掘纸文化、纸产业优势,培育扶持纸制品企业,同时还对传统造纸作坊进行现代化改造,将传统手工竹纸技艺与现代造纸工艺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工艺“活起来”。

石堰村村史馆是马村镇里另一处具备多重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坐落在石堰村村口千年纸乡牌坊前的村史馆是夹江县首个村史馆,馆内对石堰村及周边碧山村、杨湾村等造纸村落的历史风貌、产业分布、生活民居、造纸工艺、纸乡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呈现。

“村史馆去年2月份开馆运营,既是游客中心,也是档案中心,还是活动中心和展览空间。”石堰村村支书薛怀进介绍道。

省诗书画院在马村镇一树闲居开展送文化下乡书画作品展

初具规模的纸旅游布局也在马村镇逐渐形成。

比如研学。纸壁为墙、青瓦为盖——传承“产居型”民居特色的杨湾纸坊不仅是一座古法造纸作坊,也集合了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多重功能。杨雨透露,积极发展纸文化研学,杨湾纸坊建已累计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50余次。

当地还创新推出了一批“纸文化”特色民宿——“文家乐”。走进一树闲居文家乐,书房、笔墨纸砚、庭院、山景房一应俱全,一棵幸福树穿过民居生机盎然,让民宿更显惬意。“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也是很多书画爱好者的小憩地,周边乡村旅游休闲的落脚地。”文家乐老板陈利群向记者介绍,这里既有纸文化主题院落,又可开展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餐饮、民宿、美术馆都配套。陈剑介绍,该镇目前已正式授牌10家“文家乐”民宿,可提供40间客房。


马村镇文旅融合特色民宿——富丽山居

陈利群坦言,借书画纸这一“生态碗”,吃上了文家乐“旅游饭”,真切感受到了“纸文化+旅游”的好处。对于马村镇而言,千年纸乡的历史积淀成了一块能够让群众鼓起“钱袋子”的招牌。马村镇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石堰村还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批“天府旅游名村”。

沿着马村镇的“三纸”融合路向外看,夹江造纸业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篇章。2023年,夹江书画纸产量占据了全国67%的市场份额,手工书画纸年产量36万刀,机制书画纸年产量10万吨 ,夹江纸产业综合收入达64亿元。(马村镇供图)

来源:川观新闻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