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非遗 | 守艺70年,他用巧手“编”出亮色人生
“我这门手艺是父亲手把手传给我的,已经70多年了。”5月19日,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禹王宫社区14组,79岁竹编传承人董宗德忙着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备货,这是他每逢节假日的“必修课”。丝丝竹篾,从他指尖划过,幻化出万般姿态,也让他的生活有了亮色。
“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
资中县罗泉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盛林多竹。自古盐业兴盛,商贾云集,筐、篼、箩、箕等竹器需求量大,竹编技艺千百年积淀而成。
“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董宗德说,这句话,父亲董庭富经常说起。董庭富以前在罗泉竹器社工作,一直从事竹编制作。1965年,竹器社倒闭后,他回家务农。董宗德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竹编技艺。每当做竹活,父子俩便是“父子兵”,你砍竹、我剔枝,父破篾、子磨刀。
看成色
成年后,董宗德四处谋生,干过泥工、涂墙、搬砖等粗活。每到一处工地,他总会编出生产所需的箩筐等,帮助雇主生产。命运多舛,董宗德青壮年时失去了右手,腿脚也落下了残疾,无法干重体力活,于是他靠父亲传给自己的竹编技艺编织各类竹货挣钱,少则挣三五元,多能挣七八百元。
竹编技艺撑起了董宗德的一方天空。所以,他收徒弟朱桂银时,对徒弟重复了父亲曾对他说的话:“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
抽丝如发织巧件
董宗德耳朵有点背,说话却麻利。他介绍,竹编选材要挑一年以上生、色泽泛青的慈竹;砍竹时,要顺着竹头方向从根部数起的第一竹节处下刀;剔竹时,要沿着竹枝长势向上剔;锯竹时,要避开竹节约半厘米;破竹时,刀口要对准竹筒圆心进刀;起篾时,篾片厚度不超过0.5毫米,薄如蝉翼。这些诀窍,董宗德不厌其烦讲了无数次,徒弟朱桂银也早已铭记在心。
记者现场看到,师徒二人配合默契,从刮篾、冲篾(又叫破丝)、揉篾、槽光(抽丝和槽丝)、晾丝、选丝、倒丝装筒到编织,一气呵成,一共13道工序,他们重复了无数遍。
抽丝
罗泉竹编为民间传统手工艺,可以编织花篮、果盘、花瓶、首饰盒等手工艺品,饰以编织图案,呈现不同美感。手法多样,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织出花鸟鱼虫各类图案,让竹器栩栩如生。工序繁复,涵盖了挑、压、破、拼等编织技艺,有虚实明暗变化,经编纬织起伏、上下穿插跌宕。
私人订制美名扬
现场,董宗德还展示了他的得意之作:有“宝塔镇河妖”等历史故事主题竹编,有“不忘初心”“红船”等红色主题竹编,也有“绿水青山”“幸福竹楼”新时代主题竹编等。
展示作品“不忘初心”
私人订制竹奁
董宗德说,竹编是个技术活,有些私人订制品求精求细,一根竹篾要削五六层,甚至是抽丝如发。有的顾客要求做小巧的典藏品,只能选生长期为五六个月的竹子,煮过后才能抽丝破篾。
现在,董宗德的竹编艺术品卖到省内外多个城市,更有忠实粉丝带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2023年10月,以董宗德为传承人的罗泉竹编被列为第九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邹明
来源:i内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