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央媒看四川 | 凉山西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奋力擘画乡村振兴好图景

2024年05月16日 09:32
评论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4日电  从安宁河谷到二半山区,一个个特色种养、现代农业项目加速发展;从制种玉米到油橄榄,一批批标准化、示范性现代园区上档升级;从零星到“批量”,一个个美丽宜居、生态文明的幸福乡村“焕颜”再出发……如今,打开凉山西昌“三农”新画卷,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照进现实。

西昌城市夜景。凉山日报供图

悠悠安宁河孕育了凉山州西昌、冕宁、德昌等8个县(市),在这片有着“插根筷子都能活”美誉的土地上,瓜果累累,稻香阵阵。而西昌作为州府,在“农业强州”这个重大战略上承担着重要使命。

近年来,西昌以“农业强州”战略为牵引,聚焦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统筹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加快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了西昌乡村振兴新篇章。

强基固本稳粮增产 扛牢保地稳粮政治责任

在琅环镇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内,已改造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早稻移栽工作全面铺开,在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粮农正驾驶插秧机进行秧苗移栽,不一会儿,一垄垄稻田就穿上了“绿装”。

“高标准农田改造,让我们以前无法耕种的‘边角地’‘水泡田’都变成了种粮地,现在又有了机械助力,种粮食更省力了。”村民们表示。

近年来,西昌强农稳农,稳粮保供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端牢百姓饭碗。依托全域土地整治,西昌全市新增耕地指标1.284万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对已建成35万亩高标准农田强化管护;落实四级田长1393人,结合“国土资源掌上一张图系统”对耕地全方位监控;开发西昌“三农”大数据平台—农小云,建立了“一田一档”“一户一档”“一房一档”数据库和田长制管理平台,构建起了天上看、地上巡、实时核、及时管的管田护田全覆盖动态监管手段,牢牢守住耕地,夯固农业基本盘。

为确保稳粮稳产,西昌成立粮食生产工作推进小组,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并成立粮经复合种植集成技术创新团队,探索“粮经轮作”“粮经套作”“种养循环”等模式,强化稳粮扩面,实现粮食种植面积64.2万亩,总产量25.04万吨,复合种植大豆1.137万亩,薯类7.5万亩,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增收800元以上。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筑牢返贫致贫“防护墙”

乡村要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守住“底线”是关键。近年来,西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州委部署,多举措持续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筑牢了返贫致贫“防护墙”。

构筑监测屏障,全力稳固脱贫堡垒:西昌建立了2421人的市、乡、村三级网格监测队伍管理体系,层层压紧压实监测帮扶责任,开放共享部门间信息数据,实现监测帮扶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

夯实振兴基础,全速巩固脱贫成色:紧抓全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和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有利契机,西昌推动完成2万户的土坯房(大砖房)改造年度目标,并与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城乡垃圾收转运一体化等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同步推进,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释放衔接资金效益,补齐设施短板:2023年,西昌到位各级衔接资金43260万元,围绕产业发展、巩固“三保障”成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支持8个重点帮扶村、41个已脱贫村基础设施补短,共计实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87个。

抓牢兜底保障,全面推动稳岗就:2023年,西昌市为15.34万人次低保对象发放4802.1万元低保金,确保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开设保洁、绿化、道路维护、护林防火等公益岗位1023个,实现弱劳力、半劳力就近就地务工增收。

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刚刚过去的“五一”,“西昌产”水果及乡村采摘游备受青睐,西昌水果、农特产成为“随身带走”的旅游特产。

“三农”发展,乡村振兴的“钱景”依然在产业。近年来,西昌聚焦“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和“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持续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加强特色种业发展、提档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成效显著。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西昌坚持发展以“优质粮油、生态畜禽”为引领,“蔬菜、葡萄、花卉”为特色的“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采用“1+1+N”模式打造园区,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延展度,建成省级园区2个、州级园区10个、市级园区7个,培育省级园区1个,规划布局粮蔬园区9个,成立种植面积500亩以上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31个;依托农小云平台推进“三产融合、四链同构”,培育农产品销售企业10户,全年销售收入23亿元。

发挥产业引导,推动三产融合,着力构建高质量乡村: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和气候优势,按照“一村一品”“多点布局”的发展思路,西昌立足乡村乡情,挖掘、整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了大石板古村、长板桥村、中泽油橄榄庄园等乡村旅游热门点位,激活了亲水乐园、水果采摘、民族美食、红色教育等城市周边旅游,探索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直接带动9万余人、间接带动45万人创业就业。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近年来,西昌大力推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培育和建设,让乡村特色“小农场”,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发挥“大效能”。

持续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孕育共富“聚宝盆”:西昌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19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入6705.41万余元、村均收入达到34.03万元。

学习“千万工程”实施“五美联创”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每逢节假日,大石板古村川流不息,高山堡古村落人潮熙攘……美丽乡村不仅有“颜”也有“值”。近年来,西昌聚焦共同富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进两项试点改革,强力实施“三变”改革,聚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创建宜居宜游的生态文明村,让和美乡村美丽画卷铺陈在广袤村野间。

如今的大石板古村,已成了西昌文旅新“网红”。凉山日报供图

走进樟木箐镇字库村张家湾片区,一幅幅火热的建房场景映入眼帘。远远看去,一幢幢崭新的乡村别墅式楼房依地势而建,格外项目。

“如今的政策好,大家不愁吃不愁穿,现在还住上了安全房,路也通到了家门口,不仅出门方便,居住环境也变美了,和以前自己修的土坯房相比,真是大变样。”站在自家新建的楼房前,今年65岁的村民斯都瓦机乐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西昌从土坯房大砖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重点突破,整合中央、省州、市财政资金和各类社会资金4.15亿元投入示范村项目,用于土坯房大砖房改造补贴、“厕所革命”改造户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增颜提质。

同时,通过细化制定《西昌市自发搬迁户土坯房大砖房整治提升实施方案》《西昌市自发搬迁户安全住房保障办法(试行)》等多个专项方案,系统打出改革政策组合拳,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下“加速键”。

全域整治,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西昌实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3个,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843户,全市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

“五美联创”,提升和美乡村动能: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西昌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通过“五美联创”建立和美乡村发展模式,以农文林旅招商会推出的12个示范村为基础,聚力推进“五级联动”“五美联创”,发动市、乡、村、组、户五级力量,开展“洁美家庭”“畅美路带”“净美河湖”“和美乡村”“富美乡镇”创建表彰工作,首批表彰和美乡村3个,洁美家庭标兵13户。强力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成效显著。

2019年,西昌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入榜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23年第85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23年第6位,四川第1位),先后获得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单位等20余项国家级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省级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县等40余项省级荣誉称号。

放眼广袤西昌,乡村振兴的甜蜜蓝图,既在四季变幻的田间景色里,更在日渐提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村美、民富、业兴的愿景正在西昌大地开花结果。西昌将紧紧围绕凉山州“三大强州”战略和西昌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深入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昂首阔步走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更美好未来。(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