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唯一!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芦山怎么做?
川观新闻记者 周海波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5月9日10点,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迎来“大课间”休息时间。下课铃一响,活泼的孩子们按照逃生路线,叽叽喳喳地来到操场,开始做每天习以为常的防灾减灾手势操,边唱边跳:“遇地震先躲避,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下暴雨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
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芦山县,先后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6·1”芦山地震,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遭遇超大洪灾,一年四季还伴有干旱、雪灾、泥石流等。
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芦山县。黄刚 摄
面对大自然的考验,芦山县聚焦防灾减灾多方探索,每个人都参与到一场关于生命的“大课程”中。作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芦山县防灾减灾能力初步实现从“救灾型”向“防灾型”再到“减灾型”转变,目前已初步通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组现场评估验收。
防灾减灾救灾,如何把一场场“遭遇战”变成“主动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芦山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川观新闻记者走进芦山实地探访。
同学们在大课间做手势操。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防灾减灾有个“纠错本”
“遇到火灾,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全是这样哦,还要记得先蹲下来,摸摸金属门把手烫不烫,观察火势大小,防止有害气体损伤肺部或浓烟引起的窒息。”5月8日,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胡景天和记者聊天时,他自然地“纠错”起来。
这个习惯离不开学校的“防灾减灾纠错本”。胡景天每次路过学校走廊,都会看眼这个“纠错本”,想起和伙伴“抢答”的快乐。纠错本名叫《震震别怕》,是绘本形式,故事主人公“震震”在地震时,回去找了宠物小狗“斑斑”,给陌生人开了门,去公司找妈妈……一共犯了7次错误,老师会把“震震”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小朋友觉得“震震”做错了就举手,告诉老师正确做法。
关于防灾减灾的纠错本《震震别怕》在学校走廊展示。黄刚 摄
“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时长有限,我们绘制了小朋友常见的地震场景,编成故事。我们发现小朋友在与老师纠错时,互动积极性很高,又很快记住了正确的逃生知识。”参与绘本创作的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教师熊丹萍说,目前学校为孩子提供“螺旋式”的防灾减灾课程,融入体育课、音乐课等,低年级采用绘本、儿歌、动画视频等形式,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中年级教孩子各种灾害的逃生技能,高年级锻炼孩子遇到灾害的综合能力。此外,学生还要在日常大课间做手势操巩固,定期演练实操课程中的内容,演练细化到孩子遇到灾害时的站位、队伍疏散、不同孩子互助协作的分工。
芦山县的同学们在进行防灾减灾演练。黄刚 摄
这种高频次的练习,在“6·1”芦山地震时体现了作用。
震后有家长和芦阳第二小学校长姜雪艳说,孩子比长辈还沉着。“地震发生时孩子叫我们赶快保护好头部躲到卫生间,其间更不能坐电梯,直到逃到安全地方,整个过程都是孩子在指挥,感觉被孩子教育了。”家长陈曦说道。
防灾减灾手势操融合了知识并兼顾趣味性。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次经历地震,让防灾减灾教育在“纠错”中优化。姜雪艳还记得,“4·20”芦山强烈地震时,自己也是沉着带家人逃离的人,并不断安抚大家慌张的情绪。2015年另选址重建后,学校开始探索“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辐射社会”的减灾教育模式,加强孩子的生命教育。邀请家长与孩子共绘防灾减灾绘本、游园活动等……这种“社会+学校+家庭”的模式,吸引江苏、湖北、江西等地工作者来学习,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姜雪艳说:“我们的手势操,已被广西、湖北等多地借鉴,希望这套模式能够帮助到更多家庭和孩子,让孩子在遇到人生困难时处变不惊,学会尊重自己和生命。”
学会认识灾难,并尝试与之科学共处
“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这是芦山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写照。
芦山属于山地地形,坡度大、地势陡,境内有大小河流556条,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多发。
芦山县一手抓防灾减灾,一手抓灾后重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从被动地在灾难发生时等待救助,变为灾难发生前的预防,变成减少个别灾害发生和发生的损失,芦山人学会认识灾难,并尝试与之科学共处。
这种转变分布到社会的“毛细血管”里,触及到基层社区中。
蒋小青是芦山县芦阳街道黎明社区王边王窝组的地灾监测员,离他家不到5分钟路的山坡上,存在一处滑坡风险隐患点,若灾害发生,有3户12人将受到威胁。他每天任务是巡查山间是否有树木因滑坡歪斜、土层是否因暴雨冲刷而松动,必要时还要拿出测量仪器观察山间裂缝的变化大小,及时通知村民转移。蒋小青透露,最近一次转移就是5月8日的暴雨蓝色预警,村民们在大雨来临之前已到达安全点暂住。
芦山县黎明社区是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黄刚 摄
走进黎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是物资储备仓库,配备帐篷、棉被等物资。一楼办公区旁就是微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内还提供VR、模拟电话等防灾减灾科普互动游戏,深受社区孩子欢迎。离消防站不到50米处,是社区应急避难广场。黎明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罗丹介绍,社区减灾是社会减灾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关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社区微型消防站内有给小朋友科普消防知识的互动设备。黄刚 摄
除了政府主导,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加入防灾减灾体系中。
芦山县以县消防救援大队为主要力量,在全县设立1支专业救援队,依托行业部门建立N支行业救援队伍,8个乡镇(街道)、33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应急救援志愿队伍,构建“1+N+8+33”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灾害易发点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设置应急物资代储点50个,储存11类救灾物资7万余件,与相邻县签订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协议,与企业签订储备协议,形成了“县级库+镇村自储+市场化补充”的多元化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努力没有停止。在“6·1”芦山地震中,芦山全县无房屋倒塌、无因灾死亡、无次生灾害。截至目前,芦山建成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防胜于救,科技助力
从“救灾型”向“防灾型”再到“减灾型”转变,离不开科技助力。
在芦山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针对芦山县地形复杂、人口分散、救援难度大等特点,防灾减灾要重视基础建设,更要加强全灾种应对科技手段运用。
当地气象台工作人员在操作精准靶向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黄刚 摄
如依托全省首创的精准靶向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将风险点和隐患点“一体五位”人员(监测员、村级负责人、乡镇负责人、涉灾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纳入预警预报范围,短信电话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防洪防汛,在重点河段上游设置雨量观测设备、中游设置水量监测设备、下游设置自动预警设备,建成山洪灾害多普勒雷达站项目等。
芦山目前完成456户群众避险搬迁,治理水土流失6965.8公顷,实施道路生命安防工程120公里,治理道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当地建制村道路硬化率100%,全面完成县域内主干线升级改造,确保灾害发生时“物资第一时间能进,人员第一时间能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