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时代印记 传承“三线精神”
原标题:特别报道|收藏时代印记 传承“三线精神”——他用22年苦心搜集上万件实物、编写逾百万字材料
自贡网记者 张才/文 叶卫东/图 陈曦 王旭东 余耀/视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过程。四川自贡作为“三线建设”重点工业城市、川南片区中心,共接纳了22家内迁企事业单位(其中工矿企业19家、科研机构2家、高等院校1家),由此实现了从盐化工业为主到综合型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转变。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洒下了汗水、奉献了青春,同时也留下了时代印记。
今年是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目睹那段峥嵘岁月的“原貌”,感悟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三线精神”,记者走进了22年来苦心收集上万件实物、编写逾百万字材料的自贡人陈桥家中。
22年前的一次“偶遇”
5月2日,“五一”小长假期间,陈桥在某内容社区应用App上传了“藏品背后的三线建设故实”第54期《自贡硬质合金厂“贯标夺证”纪实》。
文章还原了自贡硬质合金厂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国际、国内质量体系双认证的过程,并附带了“IS09002质量体系国际、国内认证证书”、厂部表彰奖励文件以及科研人员手稿等实物藏品照片。
今年63岁的陈桥自参加工作起就喜欢收藏钱币、瓷器、名人信札等老物件,但与其他收藏者不同的是,他还喜欢对藏品背后的史实与故事刨根问底。陈桥和三线建设文化藏品结缘,则始于22年前的一次“偶遇”。
陈桥与他的藏品
1992年的一天,在富顺县农业银行工作的陈桥下班后路过一个旧货摊时,无意中发现一批像章背面有“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三厂”字样。这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陈桥得知大名鼎鼎的晨光化工研究院(我国高分子新型合成材料研制和生产重要基地),于1965年由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的24个研究院(所)和生产企业内迁组建而成,是全市22家“三线建设”内迁企事业单位之一。
这批像章顺理成章成了陈桥的第一批“三线建设”藏品,也点燃了他以此为主题开展收藏的想法。
造型各异的奖章、徽章
数十年的金融从业经历,使“严谨”和“耐心”成为了陈桥的性格标签,也支撑着他在收藏和研究之路上翻山越岭。他的实物藏品,一部分是通过“收破烂”的方式以较低价格批量购入,另一部分则是从其他藏家手中重金购得。例如自贡市硬质合金厂建厂用地批复、实际用地情况以及用地界限图“薄薄几页纸”就曾让他花费不小;为了买下在外行人眼中如同“废纸”的两袋空压厂图纸,也让他咬了几次牙、跺了几回脚。
在陈桥无比珍视的藏品中,还有东方锅炉厂的巨幅地图、长征机床厂的技术档案、自贡铸钢厂的老照片,以及上世纪70年代四川玻璃厂的工作服、安全帽、图书室牌匾和自贡高压阀门厂的各类木质印章。为了探寻自贡市硬质合金厂电视台一台老旧录像机背后的故事,他还特意采访了设备曾经的使用者——负责节目拍摄、制作兼主持人的欧大可。
上世纪70年代的录像机和安全帽
除自贡人耳熟能详的上述企业外,在22家内迁企事业单位中,自贡市电筒厂、自贡市锯条厂等因技术含量较低等原因,已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倒闭,因此陈桥收藏的一批企业早期文献资料显得尤为珍贵。
经年累月的苦心搜集,让陈桥拥有了11000多件“三线建设”藏品,也让他成为本地收藏圈中该领域的佼佼者。
上万件藏品折射“三线精神”
1966年3月5日,东方锅炉厂基建工程在自贡市马鞍山下、釜溪河东岸破土动工。在陈桥收藏的该厂原副厂长、总工程师陈振荣的笔记中,不仅记录了一名开拓者的工作日常,还有不少生活“琐事”:
“元月二十五日,明天开始放假6天,这次春节假期实在太长了。放假在家顶没意思的,上午解决了一个400吨油压机修理问题,下午就没有事做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对国家损失太大了。”
“三月十日,今天星期天,上午值班,下午开党委会。如果祖申(妻子)在一定对我大有意见了,衣服不能洗,地板不能擦……晚上听广播剧《友谊》‘呜’一声长鸣,是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引起了我无限感触。我出生在黄浦江边,成长在黄浦江边……”
在陈桥家中,还收藏着400多封三线建设者和家乡的往来书信。其中一封信的作者是第一代“川玻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老人在信中说:“(我)出生在农村,家庭贫穷,失学务农,(因此)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理。”老人还表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你们不要悲伤,兄弟之间要团结互相帮助。我走后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谢绝送礼。”信的末尾,老人特意叮嘱自己的后人,记得分别向单位和社区上交200元党费。
三线建设者的书信
除了藏品带来的感动,促使陈桥产生为“三线建设”存史想法的,还有3年前一位拾荒者打来的电话,对方称收到了一批自贡炭黑设计研究所的笔记本,并提到了毛子霖。
“毛子霖的事迹我很熟悉!”陈桥此时对三线建设时期在自贡的22个企事业单位均有所研究,他清楚地知道被誉为“中国现代炭黑工业创始人之一”的毛子霖,不但是自贡炭黑设计研究所首任所长,还著有《我国炭黑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农用黑色微膜的研制与应用》《当今世界炭黑工业的发展》等多部专著。正是这通电话,让毛子霖60多本工作笔记和一批老照片,完好地留在了自贡。此外,陈桥还收藏到了毛子霖的搭档、时任自贡炭黑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李炳炎的数十本工作笔记。值得一提的是,几经周折后,陈桥最终与毛子霖、李炳炎这两位已年过九旬的三线建设者建立了联系。
2018年,中宣部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倍受鼓舞的陈桥,正是这一年开始把三线建设文化作为收藏和研究的重点方向。
合力为“三线建设”存史
三线建设在自贡工业发展史、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贡工业结构因此得到极大改变,实现了从盐化工业为主到综合型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转变。这段特殊的历史,不仅值得铭记,也值得深入研究。
现为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会员的陈桥,近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收藏鉴赏和文史类文章100余篇,大多与三线建设相关。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文章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在手机上“按”出来的。
接受采访时的陈桥
“现在时不时都觉得大拇指有点‘木’。”陈桥说,他2021年正式退休后大多数时间在重庆帮忙“带孙孙”,稍有空闲就会掏出手机打一段文字,日积月累竟然上传了三百余篇稿件、共计上百万字。
有志者,事竟成。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贡三线建设历史,陈桥编写的《三线建设在自贡》(约25万字)预计将在今年9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藏品背后的三线建设故实》目前已写作过半。其个人藏品展“三线建设在自贡文献文物专题展”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
东锅跡忆园一角(记者 卜一珊 摄)
“当年有个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但如何个‘好’法,又怎样为人民?这些通过实物来展示就直观又客观。”陈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线建设文化藏品的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大多年事已高,不少已经离开人世,这部分记忆正在逐渐消失。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上万件藏品有一个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
收藏时代印记,传承“三线精神”,陈桥并不是一个人在努力!随着“辉煌创业历程——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在原长征机床厂贡井厂区旧址面世,沿滩区“三线建设在邓关”展览馆一期建成开放,以及在原东方锅炉厂三线建设指挥部旧址建成的“东锅跡忆园”开园,社会各界的合力正在开花结果。市内外参观者步入这些主题鲜明、特色各异的展馆,都能亲眼见到三线建设在自贡留下的痕迹,都能真切感受到“三线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来源:自贡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