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何以天府?这本“书”请收藏

2024年04月24日 09:39
评论

图片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当你打开一本书,你在阅读什么?是古往今来的历史与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思想与风物。

如果《四川》是一本书,在这样一个全民阅读的日子里,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

以地为“序”,以人为“纲”,以时代为“跋”。作家李欣频曾说,“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带你打开这本热辣滚烫的书籍,穿越千年、对话圣贤,走进市井、品味烟火,洞见“何以天府”的幸福与美好,一起看见不一样的四川。

以地为“序”

四川的地形特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从海拔7508.9米的贡嘎山,到海拔仅184米的邻水县御临河出省处,当你置身这片起伏悬殊的土地,你可以在几天之内尽览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多种地貌。

为何被称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四川处于高原与平原之间,华南与华北之间,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之间,温带与亚热带之间,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在此汇集。早在13万年前,先民们就在川西高原上的稻城皮洛定居,留下形态精美、组合完备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古蜀先民将居住地从高原峡谷搬到成都平原,用奇异的想象力,留下众多令人惊叹不已的青铜器……

为何成为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四川地处西南腹地,横跨五大地貌单元,包括六个气候梯度。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条件、复杂的气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四川得以充分发育,成为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充满灵性的川金丝猴,深山里还有“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称的桫椤、珙桐、银杏,它们的家族从远古时期就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在这片安逸舒适的土地上,代代生息。这里也是古树名木繁盛的区域,有着2300年树龄的蜀道古柏王和1700年树龄的中国桢楠王,在蜀地看淡了时光。

为何这里会出现风情独具的“藏羌彝走廊”?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从很早前就吸引了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此定居,成为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区域。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以智慧适应着不同的地理,以勤劳浇灌着不同的作物,以浪漫创造出各自的文化,以智慧共同构成了四川独特的文化风光……藏族的锅庄、羌族的刺绣、彝族的漆器,他们既是少数民族同胞们的智慧创造,也成为四川共同的文化名片。

图片

翠云廊

以人为“纲”

读四川,不能不读四川人。《华阳国志》里说“蜀人好滋味,尚辛香”。四川美食有盐有味,川菜名声响亮。其实有盐有味在四川不光指食物,还指人。十多年前,南方有一家杂志深入解读四川人文地理特征,让“四川人是天下的盐”这句话传播甚广,至今犹有余响。

华夏大地,很多地方提起自己“出产”的名人名家,数星星都可以数上一阵子。但四川人的优秀,别有洞天。

为什么四川出大才、出奇才?这一点,外地人看得很清楚。唐代魏颢是李白的粉丝,他是山西人。在为李白《李翰林集》作的序中,魏颢指出:“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蜀地人才的现象,明朝福建人李贽也发现了。在《续焚书》中他说:“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才华各有千秋,但一个共同点格外耐人寻味,那就是:有盐有味,通俗来说就是“有意思”“有灵气”。江油李白的才华仙气飘飘,犹如天上的星;眉州东坡的素养深究起来犹如海洋深邃;司马相如的大赋辞藻华丽得blingbling,至今还闪花一代代读者的眼。看到黄河文明有《论语》《周易》,四川人扬雄拿出更符合蜀人心性和时空观的思想作品——《法言》《太玄》。常璩开创志书编纂体例,所编《华阳国志》千百年来挺拔于方志之林,在此后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唐初修《晋书》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等著作中,都能看到同样的人文关怀。陈寿《三国志》集历史和文学价值于一体,引发历代无数人掩卷沉思,影响力远播东瀛。李密《陈情表》彰显中国人亲情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到了现代,四川人说话生动,有盐有味的方言进入文学,成就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马识途等笔下的现代文学经典。

图片

三苏祠 图据C视觉

为何四川人的生活中充满山水质感?读过武侠小说的人不会不懂四川人。蜀山奇侠传,青城天下幽。清幽的山林里,青翠欲滴,那里隐匿着汲取天地自然之气的高人。人与自然互相呼应:杰出人物的书写和描摹为山川增色,“文助江山”;自然山川可以开拓人的心胸和视野,乃“江山之助”。

文乃江山之助,山川河流亦养人。有学者发现,四川的人才类型与蜀地山川风貌都存在结构性对应:北方山脉多波浪起伏、连绵不绝、形成大山脉,蜀地山川则更表现为异峰突起,少有旁系。比如北方有山峰连臂推举而起的东岳泰山,蜀地峨眉则异峰凸起,一枝独秀。与此相应,北方哲人巨子多是渐悟、渐进、渐行,形成脉络。蜀地山脉则盛产着逸才奇人。他们不走寻常路,以顿悟、灵动、剑走偏锋为拿手戏。难怪上海学者朱大可曾提到,四川是中国文化一块精神“飞地”。

除了天生地养的自然因素,发达的传统学院教育也为四川人出人才立下汗马功劳。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开地方官学之先河,开办“文翁石室”。清代末年,四川尊经书院被视为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绝响,在大儒王闿运的带领下,尊经书院为四川培养了一批以廖平、刘咸忻、宋育仁等人为代表的大学问家。


以时代为“跋”

时代的潮流奔涌向前。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位四川人,都是跋山涉水、万紫千红的时代书写者。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为《四川》这本书注入了丰富色彩与曼妙滋味,也激发起人们拥抱未来、向往星空的热情。

“跋”字在汉语中,是一个重若千钧的词语,除了用来形容翻山越岭外,更表现为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也正是《四川》这本书向广大读者传播的最主要内容——

这是一片文化灿烂的星空。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历史文化遗存数不胜数,文化名家大师辈出,民族文化习俗绚丽多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从“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到文风传千古的三苏;从花团锦簇的蜀锦,到典丽精工的漆器……前人的智慧、过往的积累、丰厚的文化,正在这个时代孕育新的勃然生机。

这是一片民生幸福的星空。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奋力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升。发展带来的获得感是四川人安逸生活的底气,古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这是一片未来可期的星空。曾经,巴蜀先民们在川西高原、成都平原上仰望星空,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据此创立了《太初历》。如今,科学家们的探索已经进入了深空:位于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上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用一个“游泳池”观测到了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将“星星”带入了一个新的层面……更远的星辰大海在等着我们。今天的四川人,就如古老三星堆的纵目人像一般,正凭借着宏阔“眼光”,与前所未有的风光相遇。

图片

中国空间站在稻城上空穿过银河 图据C视觉

《四川》是一本未完待续的书。前人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它写下生机勃勃的篇章。现在,笔墨已经交到当下每一个四川人手上,未来的万千气象正等你来书写。

来源:天府新视界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