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川渝对对碰丨两地代表畅谈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瞄准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合作

2024年03月06日 16:56
评论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何春阳

视频摄影 卢春阳 陈旻翔 梅耀 编辑 董楠 设计 何涛

新年伊始,来自四川的制造业项目,国机重装CAP1400主管道,这个用于核岛的关键设备,喜获2023年重型机械世界之最科技创新成果认定。同样在年初,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为我国空间站送快递、补物资……核电、火箭等大国重器的背后,来自川渝两地的装备制造企业踔厉奋发,默默护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在当前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显急迫而重要。

制造业领域的跨省协作,历来是川渝两地合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四川和重庆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推动两地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贡献智慧力量。

本期“川渝对对碰”,川观新闻跨省联动重庆日报,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李谢华,一起探讨如何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两地制造强省建设。

谈当下

合作有基础和需求,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已显

“合作有基础和成果。”代表们达成共识。

一组数据来说明:去年川渝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突破1.6万亿元,汽车产业整体规模达7500亿元,初步搭建川渝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川渝消费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

国机重装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也是世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少数具备极限制造能力的企业。韩晓军说,企业近年来与重庆高校、院所、企业在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产业配套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先进冶金等领域合作密切。

“以与重庆大学的合作为例,我们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韩晓军介绍,企业自主设计研制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重庆大学参与了相关研发任务。此外,二者还共同研发出世界最大夹持力矩的750吨·米操作机,整体装机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聚焦加强产学研合作,国机重装与重庆大学通过在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重大技术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等。

“我们与重庆大学先后联合培养80余名工程硕士,目前企业还有16人在重庆大学攻读工程博士学位,这些人才有力支撑了科研攻关。”韩晓军说,企业还与重庆相关企业围绕特种不锈钢锻件和高温合金钢板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向环保企业提供油泥处理装备及运营服务,产业协同取得积极成效。

代表们认为,合作还有需求。

自组建以来,中铝高端制造深耕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保障材料、民用高端铝基新材料的研发与制造,旗下的西南铝企业是国家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制的领军企业。

李谢华介绍,西南铝企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满足了川渝地区航空主机厂、新能源汽车主机厂、罐料生产商等下游客户的铝材需求。“其中在轻合金材料制造领域,四川依托水电铝优势,电解铝产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基本满足了川渝地区原铝锭需求。”

除了装备制造业,川渝两地当前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呈现出汽车、电子信息、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在代表们看来,这些丰硕的成果,就是双方继续合作的动力。

展未来

避免同质化竞争,瞄准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合作

代表们也坦言,川渝两地制造业集群当前面临着同质化发展、制造业供应链不健全、区域内创新联系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在李谢华看来,成渝两地作为“极核”城市,支柱产业重合度较高,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仍存在产业“拼抢”现象。“目前成渝地区各城市产业链的分工协作还不强,从而影响大区域内产业互补、互促发展格局的形成。”

他建议,要做好川渝宏观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垂直的、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规划纲要,并在战术上实施“滚动发展计划”,持续优化调整发展策略,不断锻长板、补短板。

“在微观层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制造业集群的宏观设计。”李谢华说,同时要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从而形成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础。

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不二选择。李谢华为此建议,川渝两地应抢抓先机、重点布局,借此增强区域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

面向未来发展,在韩晓军看来,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特别是在高端装备方面,两地具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还有巨大潜力可挖。”

他建议,未来两地应瞄准破解“卡脖子”难题,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研,共同打造川渝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编辑:蒋华

校对:徐登林 袁玥

责编:尹勇 赖永强

审核:王怀

来源:川观新闻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