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为民:建立“四早”体系 提升呼吸慢病防控水平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将带去关于“建立‘四早’防控体系 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的提案。
呼吸慢病防控形势严峻
李为民表示,当前我国呼吸慢病防控存在“三高”“三低”的难点问题,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由于吸烟、大气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当前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男性吸烟比例高达50.5%。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约1亿人,哮喘患病总人数达到4570万人;但慢阻肺漏诊率高达70%,仅有28.8%哮喘患者曾在就医时得到过明确诊断,更无从谈起得到及时、规范治疗。
二是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已近3亿,占比19.8%,65岁以上占比14.9%,有研究发现我国60-69岁呼吸慢病患病率达21.2%,70岁以上的群体则为35.5%,老龄化导致呼吸慢病发病率进一步增高。
三是肺癌作为我国恶性肿瘤“头号癌症杀手”,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第一,五年生存率不到20%,远远低于其他癌症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其他发达国家。
西部地区问题尤为明显,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多民族、经济欠发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20.2%,四川地区14.6%,均高于全国13.7%的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呼吸慢病的治疗率也明显低于全国。有数据表明,西部基层医疗机构的肺功能仪配置率只有40.2%,40岁以上人群肺功能检查率仅为4.2%。
呼吸慢病“四早”是提高防控效率的关键
据李为民介绍,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慢阻肺病早期规范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等终末期肺病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呼吸病房的病种类型主要是慢支类、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即慢阻肺导致的终末期肺功能不全,慢阻肺病早期治疗带来的获益是上述疾病比例明显减少。
但是在西部地区、在边远山区,仍然存在着部分慢阻肺病没有进行全程、系统规范治疗的现状,究其根本原因是早期筛查不足,有症状时也被误认为是感冒。
另一方面,肺癌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癌症杀手”,主要原因为诊断时大部分肺癌已是晚期,仅有19%是早期肺癌。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2%,部分可治愈,晚期肺癌却仅有5%-6%的五年生存率。
如何发现早期肺癌呢?目前低剂量螺旋CT被全球公认为肺癌筛查的主要方法。经实践证实,既往使用的X光平片有其局限性,不能作为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
当前采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比例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费的问题,其未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二是边远地区CT的可及性问题,边远山区基层医疗机构没有CT设备。
因此,建议把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如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一样,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筛查、管理;同时把肺癌筛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投入引导资金让更多高危患者参与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可减少医保费用的支出。
“呼吸慢病全程管理是‘四早’防控的基础。”李为民说,目前大众知晓率低、早诊率低、规范化治疗率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患者对慢阻肺、肺癌、肺结节方面知识匮乏;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防控能力欠缺,尤其是西部地区肺功能检查未普及,治疗方法仍很陈旧,包括吸入治疗的比例仍很低;
三是三级医院对预防、早期筛查的作用发挥不够,导致只重视治疗疾病的某一阶段。因此,从高危到早筛、早诊、早治全程管理十分重要。
委员建议:
建立呼吸慢病“四早”防控体系
在此背景下,李为民建议道,建立呼吸慢病“四早”防控体系(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庭负担势在必行。要真正实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程管理,需要切实建立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四早”防治体系:
一是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协调、整合资源。
二是各级医疗机构参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都要参与防控。
三是三级医院要积极参与防治,做好总体方案的设计、技术指导和基层人员的培训。
四是多方筹资,不仅仅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投入,还要通过医保、个人、医院以及社会救助等共同来筹资。
五是提升基层医院的防治能力,进一步落实“四早”防治体系,实现全病程管理。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朱馨月
供图:采访单位
责任编辑:曾书睿
编辑:罗皓
审核:朱光泽 郭夏 曹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