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探索区域合作中“牵手容易落地难”的破解之道
本报记者 陈碧红 吴晓彤
当前,“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正加速推进,全省各地争相发力,“干”与“支”、“支”与“支”黏合度越来越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出现了“牵手容易落地难”的尴尬问题。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激烈讨论,想方设法让这种“牵手”更加亲密无间。
“各自为政”的壁垒如何破?
建议之一:共同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商业银行
1月13日,天府仁寿大道正式通车,成眉同城化进度再提速。大道最北端,天府大道北延线正加快建设,计划于2021年建成通车。不久后,天府大道北沿线与天府大道、天府仁寿大道将共同组成150公里的城市中轴线,纵贯德阳、成都、眉山仁寿,成都平原城市群期待已久的“百里中轴”将全面成型。
提速的项目,还有更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仅成都方面,该市领导赴市(州)全面走访对接,先后签订了22个各类协议,梳理和启动实施了1000余个合作项目。
在昨日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地方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同城化”成为热词。
“过去眉山引进了多个大项目,却因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导致项目落地难。”省政协委员、眉山市政协主席王影聪率先抛出困惑。在他看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机制壁垒是突出障碍。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夏华祥深有同感。“缺乏省级层面的统筹机制,致使双方缺乏协调,合作双方交易成本过高,项目落地机制不够完善。”
在环成都经济圈协作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的壁垒如何破?
“在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若把涉及同城化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服务下放给成都代管,区域间协作将会更加方便。”王影聪希望,除了地方,更需要省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给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多方面的支持。
“把本地资源放大到区域范畴内通盘考虑,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势与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在合作中得到最佳配置,避免重复建设、招商抢资等内耗问题。”省政协委员、资阳市政协主席陈莉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项目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一体化。在项目投资主体方面,各区域可共同出资成立股权量化、权责明晰的跨地区综合性投资主体,整体推动项目策划、实施和运营;在投融资机制上,既可以在省级层面指导支持下,整合成都、绵阳、遂宁、乐山等城市商业银行优势资源,共同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商业银行,又可以建设探索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跨市域整合、兼并,推动金融资源从富余城市向周边输出。
园区合作怎样提质增效?
建议之一:编制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成资工业集中发展区、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阿工业园区、成雅工业园区、成德工业园区、成甘工业园区……在这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园区成为区域开放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以成德工业园区为例。自该园区建设投运以来,目前已实现投产规上企业41户,2018年全年实现产值110亿元、增长50.7%,带动效应明显。“园区合作,已经成为成德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省人大代表、德阳市发改委党组书记朱伟介绍,双方正加紧制定《成德工业园区战略规划》,加快推进成德工业园与淮州新城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成德工业园区的能级。
数据背后,也有隐忧。省政协委员、内江市政协副主席徐进才提出,随着园区建设在各地开花结果,如果各地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转移企业,势必造成省内市州间恶性竞争,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市州间如果仅看发展总量的一时累计而盲目引进,也会造成市州间产业同质化的情形进一步加重。“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会同成都市政府,依据全省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引导各转移企业向相关市州有序转移,以进一步优化全省产业布局。”
夏华祥给出进一步建议:由成都市会同成都平原经济区其他市州,编制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并协调制定相衔接的各专项规划。加强各产业合作园区发展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加快各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分工明晰、经济互动合作的良好格局。
“建议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制定和明晰相关政策,使地方间的规划衔接更加顺畅,合作更加高效。”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说。
评论